苏虹
黄土高原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之特点,因茅盾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当年在西北,我曾多次伫立于白杨树下久久凝视,赞赏白杨那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气节。
有此感觉的并非我一人。沪上画家丁设早年的油画作品《白杨》,就是通过具象的笔触,让“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焕发出新的视觉张力。令人惊奇的是,整幅画作中并未刻画其“参天耸立”的伟岸,甚至根本就没有触及树干,而是撷取了树冠部分,以浓烈的墨绿线条勾勒枝叶,如铁铸一般向上奔突,再辅以金黄色斑影,让阳光下的白杨在风中迸发出灼热的生命光华,枝叶交错间仿佛涌动着无声的呐喊,画面充满动感与力量感。那不是静止的挺拔,而是挣扎中的昂首,是沙尘暴里不灭的倔强。
这枝叶的奔突,恰如生命在逆境中的突围,每一道笔触都像在挣脱无形的束缚。丁设以冷峻而炽烈的色彩语言,将白杨从自然物象升华为精神图腾,使其不再是风中的静物,而是与狂风搏斗的战士。画中那金黄斑影,不是阳光的恩赐,更像是白杨自身燃烧出的光芒,在苍茫天地间宣告着不屈的存在。那光芒穿透时空,直抵人心深处,令人不禁想起戈壁滩上那些默默坚守的身影。
这幅画作正是孕育于丁设青年时代在黄土高原上的一次真实凝望。彼时,他作为导弹部队的一名文化干事,随部队去西北执行任务。从五颜六色的大上海,到苍凉无比的戈壁滩,视觉上的落差让他感到震撼的同时,也瞬间触动了创作的欲望。
回到上海略显局促的画室,他盯着画布,画笔久久悬在空中。聚精凝神间,风沙从眼前掠过,白杨枝干微微震颤却始终挺立,恰如一位边关战士在荒漠中一次次跌倒又站起的倔强身影。那不是僵直的直立,而是历经摧折仍不弯曲的生命姿态。就是在这一刻,西北黄土高坡上白杨不屈的身姿,瞬间掠过心头。
他猛然落笔,墨绿如铁线般疾速延展,金黄随即迸裂于缝隙之间,仿佛整幅画布在风沙中呼啸震动。枝叶不再只是枝叶,而是无数向上挣扎的手臂,撕开苍穹的沉默。那一瞬间,画布上的白杨不再是树,而是灵魂的具象——每一条扭曲的线条都铭刻着忍耐与反抗的印记。在画作完成的刹那,白杨深处的灵魂随之显现在画布——真正的不屈,并非毫无伤痕地挺立,而是在风暴中一次次断裂又重生,仍不忘指向天空。
《白杨》是丁设三十多年前的作品。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验抽象绘画语言,到如今成为中国当代前瞻性绘画艺术家,丁设用三十余年的积累,向世界展现抽象绘画在东方文化语境中的空间。他将东方书写线条与西方抽象表现的张力融合,创造出独特的“铁线撕裂”式笔法,在层层叠加的墨色中嵌入金属般的光泽,使画面既具有碑刻的凝重,又涌动着生命的热流。
丁设的画笔始终在寻找一种精神的力量,而非形式的繁复。如果说,画作是画家表现内心的载体,那么《白杨》便是他灵魂深处一次次风暴的凝结。尽管时光流转,画风在一次次嬗变中得以成长、成熟,但最初那股从荒原深处升腾的力量,却始终未曾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