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鹏
夜幕低垂,星月闪闪,又到我家的抄诗时间。我与儿子翻开各自的抄诗笔记,临窗共抄王昌龄的《九日登高》。“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笔尖游走间,我为他解读盛唐重阳的盛景:北楼登高、茱萸插鬓、菊酒祈寿。诗中“雨歇亭皋仙菊润”的湿润秋意,应和了今夜窗外氤氲的桂香。儿子忽然指着“茱萸插鬓花宜寿”一句问:“古人插茱萸真能长寿吗?”我笑着说:“这句话可不是这么简单理解的,里面有两重意思:其一是茱萸插鬓,可以祛病避邪;其二是饮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爸爸考考你,重阳的历史你来说说。”
儿子放下钢笔,想了想说:“重阳节的源头,最早是丰收祭天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正式成节是在唐朝,这首诗就把重阳节的好多习俗都写了进去,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读完诗就能看到眼前的一片盛景呢。”
“那你知道这个节日为什么叫重阳节呢?”我接着问。
“重阳的名字,是因为这个节日定在农历九月初九。”儿子盯着我认真地回答。
“不错,在咱们古籍《易经》里,讲的就是阳爻为九,九是阳数,九月初九,日月皆阳,所以称为重阳。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千年习俗与孝道文化相结合,成为刻进我们每个人身体里的基因。”稍后,我又说:“今年重阳快到了,你打算给爷爷奶奶准备点什么礼物吗?”
“有的有的,”儿子急切地说:“我不能常见到爷爷奶奶,暑假里才有空回村里看他们,他们见到我可高兴了,奶奶给我准备的黄金炸猪排让我常常回味呢。”舔了舔嘴唇,他接着说:“刚刚读了《九日登高》,让我眼前有了一片景象:咱们一家人在一起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我想画出来给他们,祝他们身体健康、开开心心,爸爸,你看怎样?”
“很好呀!”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爷爷常说,孝不在礼重,而在心诚。等你画好了,爸爸带回去给爷爷奶奶,另外我再买些糕点给他们……”
看向窗外的弦月,欣慰之余,我心中也多了几分感慨。想想自己小时候,村里的条件并非很好,敬老爱老福利相当有限的。如今,在乡村振兴号角全面吹响之后,对老年人的关怀呈现出多维度、系统化的新景致。村里面设了老年活动中心,每周五都有老年课堂,镇里统一的身体检查、文化下乡、社区食堂等等,各项举措构建起新时代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前两天还听母亲提到,重阳节之际,镇里开展“文化润心·振兴有戏”文艺巡演活动,她也参加了一个集体演出节目,这几天正忙着排练呢!
岁月悠悠,当日历一页一页翻过,父母也渐渐老去。好在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总能看到重阳的真谛正藏于代际间的守护——从盛唐的登高赋诗,到今日的乡村敬老,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当千年习俗与当代孝道交融,重阳便是那一条永不断流的河,载着华夏文明的馨香,奔向更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