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有明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人个主要娱乐方式是看电影搭仔看戏。1940年,独脚戏创始人之一江笑笑,受郑正秋“文明新戏”启发,办了一个滑稽戏剧团——笑笑剧团。剧团首场“打炮戏”,就把独脚戏段子《火烧豆腐店》改成了多场次、有布景个同名滑稽戏,辣当时也算蛮敢创新个。
之前观众看惯个独脚戏,大多是两个演员“一抖一捧”,全程穿长衫、勿化装、呒没布景;而改编后个滑稽戏不光演员要化装,还有布景,搿份“新奇”吸引来交关观众;再加上笑料扎足、表演生动,结果首演就火了,而且场场满座。
但票房好也引来了流氓眼热。伊拉用“拿开销”(要保护费)当借口,“狮子大开口”,敲江笑笑竹杠,威胁勿给钱就不让江笑笑上台。后台管事急了,只好用梨园界个“切口”(行话)——“马后”来救场。
所谓“马后”,就是后台候场个演员呒没办法准时登场,台浪正辣演个演员就要想办法拖辰光,一直等到候场演员能上台为止。搿办法勿光体现“救场如救火”个梨园戏德,更考验演员个临场应变能力搭基本功。
照原剧本,江笑笑上场前有段交代剧情个时代背景个过场戏,埃歇辰光正是上海个“孤岛时期”,市面混乱物价涨,老百姓日脚老苦个。搿段过场戏先由鲍乐乐扮个豆腐店老板上场,然后是笑嘻嘻扮个乞丐跟上来,用“钉巴”个方式向豆腐店老板讨饭。
所谓“钉巴”就是乞丐会辣闹市大马路旁边个小路浪等,一看到穿得光鲜个老板走过,就从小路窜出来,紧紧“钉牢”老板迭个“靶子”,讨勿到铜钿勿放手。
平常搿段过场戏只演两三分钟,但为了“马后”,鲍乐乐搭笑嘻嘻辣台浪铆足劲,临时编了交关有笑料个台词——乞丐好话讲尽、马屁拍足,老板就是勿肯给钱;老板越晚掏钱,“马后”个辰光就拖得越长。两个人还特意加了老多夸张动作,台下观众笑得肚皮痛,完全呒没发觉演员是故意拖辰光。一直等到后台江笑笑跟流氓讨价还价“讲好斤头”(谈好条件),最后以半价成交、花钱消灾,流氓拿钱走了,江笑笑才化装上台。后来后台管事看手表,发现这段“马后”居然拖了足足廿五分钟,危机总算解了。
呒没想到,搿段台浪临时应急编出来个“卖口”(独脚戏或者滑稽戏里,演员即兴或半即兴个台词表演),因为观众反响好、笑声勿停,从第二天演出开始,就被编导正式编进每场戏里,到后来还成了全剧个“重场戏”。
埃歇辰光上海物价飞涨,演员为了生活,除脱要去剧场演戏,有机会还要去广播电台播音,按观众个电话点播演独脚戏。为了方便听众点播,笑嘻嘻就给搿段临时“卖口”起了个名——“钉巴”。后来,“钉巴”勿光成了滑稽戏《火烧豆腐店》个经典段落,还单独变成了独脚戏个经典段子,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