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
导师翁敏华教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奇女子。
翁老师一生命运多舛,饱尝生活的艰辛。在少女时,就立下志向,要进北大,读文学;可是造化弄人,年纪轻轻就去了北大荒,更“北”更“大”,翁老师称之为“土插队”。北大荒的岁月无疑是艰苦的,但却为翁老师日后从事学术研究,攻克学术难题播种下了精神根脉。按她的话说,那就是“有了这碗酒垫底,还怕什么?”翁老师身上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豪迈气质,从苦难中挖掘出人生的乐趣和意义,然后再由她那副极具感染力的笔墨记录下来,让人或忍俊不禁,或沉思不已,散文集《遗落在北大荒的青春》便是对这段过往的致敬。
翁老师一派文人风骨。她的另一本散文集名曰《讨好岁月》,正映衬了翁老师为文为学只争朝夕的心态。“学者的时间是宝贵的”,翁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让我们每个弟子都谨记在心。攻读硕博期间,我每次见翁老师都尽量言简意赅,最后的结束语则是她的那句:“快去忙吧!”即便如此,翁老师在职称晋升上却是屡遭波折。蒋星煜先生在翁老师所著《古剧民俗论》一书的序言中提到:“后来,她从副教授晋升教授,校方为了慎重起见,向上海为主的中国戏曲史专家发了10份征求意见的信,仍然有一位副教授表示反对。校方认真研究了回信,最终同意翁敏华提升为教授。”翁老师被认定为博导资格的时间,已是其学术生涯晚期,故门下博士人数不多,终身遗憾无法挽回。翁老师喜欢闹热,爱唱曲。在我的记忆里,那首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她经常演唱的曲目。“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至今回想起来,那一缕缕幽香既是她的人格追求,也是对人生遭际的默然回应。
拜入翁门之初,翁老师就反复提及,研究戏曲要采用“X(戏曲)轴+Y轴”的跨学科复合方式。翁老师选择的“Y轴”便是民俗学,而这一想法的促成,则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先生《文艺民俗学》一书带给她的灵感。冬日的夜晚,她带着兴奋和喜悦,与王从仁老师一起拜访了陈勤建教授,然后又趁着这股热乎劲,回到家中列了几十个论文题目,方觉自己的学术人生有了踏实的寄托。为了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翁老师又踏上了“洋插队”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负笈东瀛求学,在昭和女子大学拜后藤淑教授为师,由于日语尚未完全过关,在一段时间里采用了“口诛笔伐”的学习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日本民俗学的大门终于被她重重叩开;二十一世纪初,翁老师又作为访问学者赴韩国调研,带回了丰富的现场资料。这些影像资料大多以录像带的形式保存,且已赠送给上海大学赵晓红教授团队,期待日后经过数字化采录,继续发挥作用。
记得有一次,学术同仁聚会,翁老师兴致盎然,绘声绘色地提及她孤身一人赴越南田野调查的经历,在场众人凝神屏气,好似在听柳敬亭说书,皆感慨赞叹不已。这些林林总总的传奇经历,为她从事东亚戏剧比较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翁老师在担任女子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之时,繁忙的行政工作不仅没有影响她的学术研究,反而还促成了她“大学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构想,以及要把失落已久的上巳女儿节在学院传承下来的念头。上巳节当天,传承仪式结束后,她和同学们聚在一起,用唱曲的方式表达欢乐,用鲜活的形式感染同学们热爱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翁老师有一双善于DIY的巧手,文化便又有了合适的载体。由于她膝下无子,每听到学院有女教师生儿育女的喜讯,便会送上她亲手织的一双绒线小鞋子;弟子们则会收到她冬日送来的、让人暖心的绒手套。翁老师常说“做人要少锦上添花,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热心学校慈善公益事业,称得上富有典型性的例子。
在翁老师“从教从研四十周年”座谈会上,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黄刚教授直言,翁老师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可生活的磨难却始终不肯放过这位奇女子,2013年和2023年,翁老师两次查出罹患癌症,她耗尽了全部的力量,直至去年10月上海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当天,方与她无比热爱的校园作别。2025年4月18日,根据翁老师的遗愿,她和爱人王老师的骨灰一起撒向大海。翁老师生前曾说,以后学生们看到大江大海想到她,就够了……
2025年6月19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的促成下,“书香传承·情暖校园——翁敏华教授家属捐赠图书仪式”,在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翁老师个人珍藏的2500余册珍贵资料正式“落户”于天华学院图书馆。翁老师的学术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务真求实。
走笔至此,耳旁仿佛又传来翁老师慈祥而又悦耳的声音:“小陈啊!……你呀!……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