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4日 星期二
“苏超”落幕 “宁超”接棒 “8+13+X”产业链群加速聚势 中国思想成为全球共识 我在松阳看见古今
第10版:长三角/万象 2025-11-04

我在松阳看见古今

2025“城乡联系—中外对话”活动今天启幕

国际友人探访松阳 马柱 摄

“松阳向我展示了以前从未见过的中国”“这里风光很自然,处处都是秀美的山峦”“这些地方新旧建筑层叠交错”……国际友人眼中,“古今交融”的松阳是什么样的?今天,由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主办的2025“城乡联系—中外对话”活动于浙江松阳启幕。来自经济发展、建筑设计、文化艺术领域的外国嘉宾探访松阳,感受“古典理想乡 未来智慧城”的独特魅力,见证松阳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故事。

文脉焕新

老空间生长新活力

“古老的东西才是最新的,人们正在用新的眼光看待古村落和传统文化。”正如三好阳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的日本主理建筑师三好阳(Akira Miyoshi)所言,松阳的保护从未停留在静态留存,而是让文化基因融入生活肌理。

在城市存量空间活化现场,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堪称典范。经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得主刘家琨设计后,这里已成为集展览、沙龙、非遗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客厅。不远处的张玉娘诗文馆,以沉浸式展陈让宋代女词人的才情穿越时空。就连退役的松阳老汽车站,也在功能重塑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城乡记忆的全民运动公共空间。在印度建筑师宋莲(Monica Sunkara)看来,无论是何种改造和重建,都应将居民的需求置于首位,并依此来设计整个空间,而松阳既保留了建筑结构的精髓,又为社区生活与共享空间赋予了全新活力。沉浸式体验了松阳的“古”之韵与“新”之力,三好阳萌生了新的创作灵感,“松阳让古老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并且融入新的场景。作为建筑师,我也非常想做这样的设计。”

松阳老街的青石板路旁,明清建筑与文创小店相映成趣。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黄家大院,集建筑艺术、家族文化、时代印记于一体,不仅是松阳历史的“活化石”,更是浙西南木雕艺术的“博物馆”。而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的延庆寺塔,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已成为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之一。松阳的“古老”,沉淀在1800多年的岁月里,但这座城市的“年轻”,已然彰显在焕新发展的活力中。

智联城乡

新动能破题现代化

“我曾在法国中部工作许久,那里的山虽然没有这里这么高,但也非常相近。所以我非常理解山区里的村落要想发展,着实困难重重。”经济学博士、法国资深经济专家莫涵(Alexandre Morin)对这座初次见面的小城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村落往往以农业为重心,城镇则以高端科技为核心,此时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这意味着居民也能够参与到当地的发展进程之中。如此一来,发展就能顺势而为。松阳已然迈出步伐,且完成得极为出色。”

作为浙江省智慧交通产业发展试点县,松阳正以交通革新打破城乡壁垒,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县城街头,无人驾驶公交车平稳穿梭,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标配”;街巷村落,无人驾驶智慧助餐车按时送餐,让山区老人吃上了热饭。这些无人车搭载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技术,能灵活应对城乡道路的复杂路况,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成为松阳智慧城市建设的“移动窗口”。松阳县共配中心则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让农产品出山、工业品下乡的通道更畅通,为城乡要素流动按下“加速键”。

松阳传统村落的“智慧焕新”更具深意。陈家铺村引入文化业态激活古村活力,将闲置老宅改造为先锋书店、云夕MO+共享空间等文化地标,吸引年均30万人次游客前来体验;松庄村打造艺术地标“织”美术馆,将古老织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吸引全球艺术家驻留与创作;酉田村的“松阳·译者之家”,则以文化驻地项目吸引全球译者,老宅院成了跨文化交流的窗口;杨家堂村的夯土老屋变身精品民宿,膳垄村的玖层美术馆让艺术融入山野。在日建设计上海设计副总监伊庭野大辅(Daisuke Ibano)看来,设计并非仅关乎外形,而应着力探寻那些更重要、更具本真性的事物,“松阳的村庄在保留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以一种新颖且具前瞻性的方式将村庄独特氛围与实际发展相融合。”

从“拯救老屋”到“文化赋能”,松阳的传统古村落已成为城乡共富的活力单元。来自英国的音乐、生活博主英国秀才(Alex)发出由衷感叹:“古老建筑和舒适宜人的室内空间彼此融合,优美的自然风光令松阳独树一帜。你能深切领会到为何众多艺术家、作者及译者来到松阳。”

随着2025“城乡联系—中外对话”活动的召开,这座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的千年古县,再度汇聚全球目光,透过文化遗产的活化新生与城乡智慧的协同发展,为世界城乡发展提供“寓古于新”的松阳答卷。

本报记者 吕倩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