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看视频
    严桂荣,江苏镇江人,古画裱画大师,曾为上海博物馆修复文物300多件,包括镇馆之宝、晋王羲之墨迹《上虞帖》唐摹本以及明代宫廷画作《岳阳楼》等,曾主持修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名画《柳雁图》等。
    “火烧”《上虞帖》
    严桂荣生于镇江丹徒,外祖父擅长书画,收藏甚丰。古字画易生霉变,而当地没裱画高手,便不得不把破损的字画送到南京、扬州、上海装裱,严桂荣幼年便立志要做装裱高手。1935年,14岁的严桂荣被父亲送到上海《申报》馆当学徒,学的是排字,但他对这一行不感兴趣。后来,他拜裱画店“集宝斋”的老板潘德华为师。潘德华是当时上海滩扬帮裱画师中的佼佼者,扬帮以修复古旧字画为主。1946年,严桂荣开设“集成斋”装裱店,走上专攻古旧书画修复的裱画生涯。
    在书画修复、装裱的过程中,严桂荣与收藏家、画家结下了深厚友谊。如大收藏家钱镜塘、高络园,画家张大千、吴湖帆、刘海粟、江寒汀、唐云、王个簃、谢稚柳等,他们只要有需要修复或者装裱的画,就非严桂荣出马不可。
    严桂荣自称“画郎中”,经他手修复的国宝级古旧字画就有唐代画师孙位的《高逸图》,明代画师安正文宫廷画《黄鹤楼》《岳阳楼》,宋苏东坡手卷、马远中堂等,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还属“火烧”王羲之《上虞帖》(唐摹本)。《上虞帖》在“文革”中被发现时帖色深褐、纸本破碎,真伪难辨。谢稚柳看后认为是王羲之墨迹的摹本,且是距王羲之年代最相近的唐摹本。根据著录,此件曾经宋徽宗御览,上钤有唐代“内合同印”一方,可作为判定唐摹本的依据。严桂荣拿到此帖后细心辨察,凭借多年经验,认定原件上有两处黑斑必是印迹,随后就开始了他的“火烧”计划。据记录,他先是在画上盖上一层厚纸,浇上特制的药水,然后倒上酒精,划燃了一根火柴,画上立刻燃起了火焰。围观者大惊失色,严桂荣却很笃定。待到火熄后,画上显现出“内合同印”,《上虞帖》的断代问题迎刃而解。
    龙门邨见证变迁
    严桂荣曾在老城厢尚文路的龙门邨40号二楼居住过很长时间,他的嫡传弟子费永明曾回忆1997年正式递上《门生帖》拜师就是在龙门邨的严宅。
    龙门邨得名于原“龙门书院”,于1905年至1934年建造,共有76幢房屋。这一地块原为清代嘉庆年间,光禄寺典簿李筠嘉建造的吾园。清同治四年(1865年),苏松太道丁日昌在此地创办龙门书院。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上海道台袁树勋禀准督抚,将龙门书院改组为苏松太道官立龙门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学堂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办学成绩卓著,为江苏全省师范之冠。1927年改组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2年,上海中学迁建吴家巷,原师范学校基地被改建居民住宅,村名为“龙门邨”,由安徽书法家朱曙在1935年题写。
    文  沈琦华  图  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