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1月4日上海警备区成立。从黄浦江畔的硝烟散尽到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再到新时代国际大都市的日新月异,一代代警备区官兵恪尽职守、不辱使命,为上海的解放、建设、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了不朽功勋。在上海警备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警备区政治工作局携手军地,以“薪火相传奋进一流”为主题,发出跨越历史的征文邀约。一篇篇带着赤诚的文字破空而来,字里行间,有回忆、有感动、也有祝福与憧憬。让我们透过铅字的厚度,一起回望薪火相传70年的光辉岁月,展望奋进一流新征程的强军新篇。
    用“好八连”精神写好“好八连”文章
    ※丁惠荣※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军队的一面旗帜,也是驻沪部队的一个窗口。
    记得1993年春节一过,警备区开始筹划有关“好八连”命名30周年的报道。我所在的警备区群工处,计划从人民群众关心支持的角度,对“好八连”做一些报道。
    我和同处的江跃中干事受领了这项任务。在以后的近一个月里,先后采访了上百个对象,有市区政府部门、街道居委、乡村,也有工厂、商店、学校,从市中心繁华的南京路商圈,到金山、奉贤的远郊偏僻农村,足迹遍布全市,八连到过哪里,我们采访就跟进到哪里。我俩几天几夜躲在解放日报档案室里,翻阅了将近30年的报刊资料……
    一天晚上,江干事写着写着,突然感到肚子一阵剧痛,头上的汗珠直往外冒。第二天一早,在处长韩胜宝的催促下,他去85医院作了检查,被诊断为胃出血3+,要求他住院治疗。可他怕耽误八连的报道,恳求医生开了一些药又返回了办公室,急得他远住十几公里外的母亲,每天打老远给儿子送营养粥、老母鸡汤,为他补充营养。
    经过努力,我俩完成了1.5万余字的长篇通讯《三十年深情溢浦江——上海人民学习关心好八连纪实》。1993年4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三十年深情溢浦江——上海人民学习关心“南京路上好八连”纪实》刊发了报道,紧接着《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都以较大篇幅进行了报道,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市城乡再次掀起了学“八连”爱“八连”活动的新高潮。
    这组报道至今又过去了30多年,如今,“南京路上好八连”根据军改需要,已经转型。但“好八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没变,拥政爱民活动在深入;上海人民关心支持“八连”的热情始终不减,拥军优属工作不断推出新成果。上海双拥模范城、模范单位、模范个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市城乡茁壮成长。
    三张凭证里的传承
    ※刘巾婧※
    在黄浦区人武部财务凭证柜里,存放着三种不同年代的凭证:一张是前辈蔡老师手写的演训经费凭证,一张是我刚入职时核对的凭证,一张是如今新人录入的电子保障凭证。这三张凭证,不仅记录着军队财务的发展变迁,更串联起一代代财务人“守廉洁、保打赢”的薪火传承。
    第一张凭证已经泛黄,上面的钢笔字迹工整得如同印刷体,经费用途清晰标注,附件里的物资验收单、领用人签字一应俱全,甚至在金额小写旁,还特意用红笔标注了大写复核痕迹。刚接触财务工作时,蔡老师把这张凭证放在我面前:“军队财务没有‘差不多’,每一笔数字、每一个签字,都连着部队的‘粮草’,连着战斗力。咱们手里的笔,重过千钧啊!”这种“把凭证当生命守”的严谨,成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堂“传承课”。
    第二张凭证,是2017年我独立处理的某专项补助。这张凭证人员数量多,金额数字大,必须准确无误发放到每个参训人员的银行卡里。我反复核对了三遍,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完成核算后,我学着蔡老师的样子,把发票与附件整齐叠放,进行装订。我觉得,所谓传承,就是把前辈的初心,变成自己的日常。
    第三张凭证,是新入职的小郑录入的电子演训经费凭证。如今,财务工作早已迈入信息化时代,纸质凭证变成了电子档案,支付方式也从跑银行的手写凭证,变成了统一纳入的集中支付体系,但“认真对待每一份凭证”的要求从未改变。我带着小郑逐笔核对电子数据:查看经费科目是否与演训需求对应,确认附件扫描件是否清晰完整,检查电子签名是否符合规定。当我们通过人工复核发现系统生成的一处计算不合理时,小郑眼里满是成就感:“我现在终于懂了,这份认真,就是最好的传承。”
    两次特殊的申请书
    ※戴煌※
    1974年底,一辆闷罐车把我们这些新兵,从外地拉到了上海,开始了军营生活。三个月后,我被分到上海警备区某部一连当战士,巧得很,那年正好遇上一连支农,去海边外三灶种地养猪,这对我这个城市兵来说,真是苦不堪言。但我及时调整心态,什么事都干,什么苦都吃。
    当时,许多一起入伍的同年兵,纷纷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也连夜起草了入党申请书。我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在形式上下功夫,用图画纸精心设计了一本小册子,并做了首页(现在书籍上叫扉页),里面按当时的时髦语境,选择了伟人的经典语录,抄录时全部用仿宋体,进行了排版,用红蓝笔花了三天,制成了特殊的申请书。至今我还记得,申请书最后写到:“一个人组织上入党一生只有一次,而思想上入党却是一生一世。”指导员把我的这个申请作为典型向上汇报,我也如愿入了党。
    转眼,我已超期服役,虽刚入党,也是作为骨干培养的。国家恢复高考后,我即打了退伍报告,进入了高考复习状态。就在我准备退伍回家参加高考时,传来了要开展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消息,部队进行了战前动员。这时,我接到了妈妈的来信,她说:孩子,你现在已经是党员了,在党需要的时候,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呀!其实,我也已经做好了上战场的准备。
    我马上写好了请战书,上面就两行字:共产党员说话是算数的,我坚决要求上前线!
    那天在连队饭堂里,指导员刚结束动员讲话,我第一个站起来,大声读完了请战书,然后咬破右手食指,用鲜血,在请战书上按上了手印。指导员带头鼓掌,并让我赶快包扎一下。接着有不少战士如此效仿,全连没有一个掉队的,受到了上级的通报嘉奖!
    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两份申请书,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智”助后勤“上台阶”
    ※杨继根※
    1970年12月,我从江苏靖江应征入伍来到上海警备区某部。进入营区大门,我们看到了山脚下的营房,是用毛竹搭起来的茅草房,但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我在警备区后勤部机关当参谋时,善于出谋划策,“智”助后勤“上台阶”。一天,我被领导安排去某仓库了解库存物资实现搬运机械化的情况,脑海中勾起了当新兵时参加横云山仓库国防施工的场景,意识到国防施工也要加强经济核算,提高施工质效。当天晚上,我写了一个情况反映,建议用经济办法管理国防施工。建议很快被传到了总后相关部门,并很快在总后内部刊物上刊登,标题就是上海警备区采用经济办法管理国防施工。
    为掌握情况,我经常到所属部队或后勤部机关各个处搜集素材,了解好的经验做法,及时向部领导反馈。在军械处,处长朱新良讲了某海防部队执行任务时,因下雨路滑,导致雷达车侧翻的意外事故,他介绍,军械处从加强武器装备管理入手,要求全区沿海部队举一反三,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我觉得,军械处在武器装备管理中严字当头不是小题大做,而是防微杜渐,就写了一个情况。情况反映到了警备区首长那里,直至惊动了总后领导。从那以后,警备区沿海部队的军械管理不断加强,完好率连续多年保持100%,为强军备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还与时任的两位领导曹克武、金钟合写了一本书——《现代城防后勤概论》,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现代城防后勤作了一番认真的探索。以此为现代城防后勤建设和发展,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七十载荣光的滋养
    ※朱耘慧※
    淮海中路晨曦微露,图书馆钟声穿透薄雾。办公桌上键盘敲击声与营区的号角交织,这是我作为军队文职人员,入职警备区徐汇离休所第五年的寻常清晨。从初入军营的懵懂学生,到熟练处理政工业务、军地协调联络、配合组织文化活动等工作的多面手,上海警备区的七十载荣光,滋养着我们文职人员与上海这座英雄城市共同生长。
    60年代的台风夜,官兵以血肉之躯加固黄浦江堤,洪水中传递的沙袋筑起“生命长城”;改革开放初期,“霓虹哨兵”在南京路璀璨灯火中岿然挺立,“拒腐蚀永不沾”的誓言化作全军精神图腾。80年代后,作战室的手工标图演变为“城市神经元”作战平台,城市摩天楼群的传感网络已融入战区指挥链;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演变,子弟兵不断触摸先进生产力脉动,加速裂变新质战斗力,守护百姓安康。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警备区官兵连续奋战6个多月,出色完成安保任务,赢得军地广泛赞誉;我们将警备区革命军人口述史植入“VR课堂”,新兵戴上头盔,可“亲历战斗”,感受前辈“一枪毙敌”的千钧时刻。
    作为一名军队文职,我们在综合训练队“下连当兵”锻炼时,在滴水湖环岛负重拉练15公里,汗水浸透了作战服;在干休所工作中,与老首长的对话,一起解读红色精神密码。逐步完成了从“书生气”到“兵样子”的淬火转变。
    让我们继续在繁华处守望,于无声处雷霆,立于潮头执笔,共绘强军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