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团在清名桥演奏
            
            
          
工匠打磨二胡 黄于悦 摄
            
            
          
梅村实验小学“太湖情韵”二胡社团
            
            
          
无锡市民在大运河边自发组织音乐活动 毛云中 摄
    本报记者  黄于悦
    1985年,一首《二泉映月》登顶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流行乐曲榜单,阿炳(华彦钧)这位“中国版贝多芬”闯入国际视野;四十年后,这位民间乐师的故乡凭借着独特的城市音乐品格,被冠以“世界音乐之都”的称号。
    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无锡成功加入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世界音乐之都”,同时也成为中国首个获此称号的城市。悠悠千年运河畔,无锡正以独特的韵律奏响一曲跨越古今、贯通中西的和谐乐章。
    流淌千年的音乐基因
    青铜铸就的编钟、石磨的磬、陶制的埙……在无锡市新吴区鸿山遗址博物馆内,500余件越国贵族的古代乐器,将吴越大地“钟鸣鼎食”的礼乐文明铺展在世人眼前。
    250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以乐为媒,以歌为教,用旋律沟通天地、礼敬先祖。在这里,出土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地下打击乐器库。其中青瓷三足缶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音乐史的空白,更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而歌”的原型,向世界传递跨越千年的中国声音。
    作为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无锡音乐从周代“南音”发轫,历经魏晋“吴声歌曲”、唐宋元词牌曲牌及南北曲,至明清昆曲、古琴、琵琶、二胡、丝竹,形式多样、流派纷呈,创造了中国音乐史上多个“第一”。
    到了近现代,这片土地更是群星闪耀。民间音乐家阿炳以一曲《二泉映月》惊艳世界;一代宗师刘天华创造性地将西乐精华引入民乐创作和演奏中,写出了《光明行》《病中吟》《良宵》等民乐经典曲目,开启了中国民族音乐走向国际乐坛的序幕;音乐家顾毓琇首度将贝多芬《欢乐颂》引入中国,并创立了国立音乐院等机构;音乐教育家杨荫浏不仅抢救性地录制了《二泉映月》,还用英文撰写古琴专著《琴谱》向西方介绍中国音乐。
    后来,从宜兴走出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将二胡提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她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二胡,也成为享誉中外的“二胡皇后”;来自无锡荡口的红色音乐家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奏响于新中国的各个重要历史时刻,成为国人心中的“第二国歌”……
    百余年来,这些无锡籍音乐家怀抱着“音乐唤醒民众、沟通中西、保存文化之根”及“国乐改进”的使命,在各自领域振衰起弊、继往开来,构筑了中国音乐架构,更把国乐推向了世界。
    如今,无锡成立了自己的民族乐团、交响乐团。“我们坚持传统民乐的创新性表达,推出的《光明行》《梦华江南》等原创作品受到年轻受众的关注。”无锡市民乐团团长杨艳介绍。如今,这两支乐团频频走出国门,在法国、德国、葡萄牙、美国、韩国等十余个国家奏响东方韵律,他们以音乐为桥拉近与世界的距离,以艺术为媒深化理解与合作,将江南丝竹与城市故事传向全球。
    名副其实的“造乐之城”
    无锡不仅谱乐、奏乐,作为制造业名城,它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造乐之城”。
    无锡梅村是全球最大的二胡生产地。早在1965年,这里就兴办了民族乐器厂,开启制作二胡的辉煌历史。半个多世纪来,在一批工艺精湛、底蕴非凡的二胡制作大师的带领下,这里诞生了近20家二胡制作单位和十多个二胡品牌。
    走进梅村二胡产业园,一条集二胡制作、展示、销售、培训、演艺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展现在眼前。如今,这里年产二胡5万把,占全国中高端二胡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左右,年产值近1亿元。
    除了生产民族乐器,在无锡,西洋乐器的制造也不断走向成熟。凭借一支小小的口琴,江阴市祝塘镇的东方乐器成为国内第一家做跨境电商的口琴乐器公司。“我们的口琴主销欧美,一天生产1万支,今年的销售额将达到1.1亿元。”企业负责人孔文忠告诉记者,目前全世界有18家具有完整口琴生产能力并拥有自己品牌的口琴制造企业,无锡有6家,口琴产量占全球近60%的份额。
    此外,无锡还是中国手风琴行业的“领跑者”,年产手风琴25000台,国内市场覆盖率达43%。世界顶级竖琴品牌“莱昂希利”与“萨尔维”将中国子公司落户无锡,当前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超60%。红木笛、竖笛等品类的生产制造也在无锡持续壮大,并逐步形成了集民族与西洋乐器于一体的制造产业集群。
    产业优势也有力地反哺着城市音乐生态。金杯手风琴艺术节、亚太口琴艺术周、民族器乐艺术展演等国际活动的相继落地,吸引了全球音乐家与爱好者齐聚无锡。据统计,无锡目前有音乐相关企业370家,音乐培训机构2000余家,音乐创意产业年增加值约10亿美元。形成了以影视产业、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现代演艺等为重点的八大文化产业集群,其中多家企业成为音乐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实现音乐制造与城市经济的深度共振。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音乐空间也在无锡拔地而起。漫步在“映月里”音乐主题街区,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声堂”以300年历史老宅为载体,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音乐场域,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咖啡、听黑胶、看演出。走廊里依次排开几十只耳机,从晨曦中的菜市场到傍晚的蠡湖畔,从竹林深处的虫鸣声到溶洞里的水滴声,记录了专属于无锡的“白噪音”。“这类音乐空间正成为城市音乐生态的‘毛细血管’,将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声堂运营负责人唐仁说。
    随着音乐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到无锡听音乐”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演唱会、音乐节、Livehouse等各种演出形式接连落地,以音乐为媒点燃文旅经济消费新引擎。据统计,第二届太湖啤酒音乐节活动历时17天,总客流近51万人次,带动销售3000万元。太湖音乐节汇集流行、民谣、摇滚等多种音乐元素,吸引3万乐迷参与。
    全民共谱的城市乐章
    傍晚的无锡最是迷人。商场下沉广场里,黑白琴键流淌出悠扬旋律;运河桥洞畔,市民自发组织了夏夜纳凉音乐会;惠山古镇里,摇橹船载着“春晚同款”《太湖美》划过河塘……音乐正融入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
    据统计,目前无锡拥有500多个民间音乐团体和80多个校园音乐社团。荡口古镇里,平均年龄65岁的退休老人因热爱二胡、笛子等乐器,自发组建“荡口乐团”,用江南民歌、地方小调开展惠民演出。
    传承了44年的无锡市中小学生“百灵鸟”艺术展演汇是一代无锡人的童年记忆,这个以展现无锡青少年音乐艺术风采为初衷的舞台,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鲜见的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的少儿艺术品牌活动。随着“音乐非遗进校园”工程的推进,全市70多所中小学校开办二胡传承课堂,50多所学校开设锡剧普及课程。“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覆盖80万名中小学生,实现了“班班有合唱团、校校有艺术团,一人一特长、一校一特色”。
    此外,无锡5所高等院校开设音乐相关专业,600所银发学堂丝竹声起,“市民夜校”全年开展音乐相关课程277门6903班次,形成全龄教育沃土,让“人人都是城市乐章的参与者”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无锡还拥有无锡大剧院、江阴国乐岛、308映月礼堂、太湖秀剧场、无锡音乐厅等一批高水准场馆,18个音乐主题类博物馆、纪念馆,各类演出中心、小剧场、街头/社区音乐空间超千个,年均开展300余场惠民演出。2012年起,无锡举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2019年起推出了太湖文化艺术季,将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带到市民身旁。眼下,无锡交响音乐厅、无锡市文化艺术中心等新地标都在加速建设中。其中占地约100亩的无锡交响音乐厅,将在2026年元旦奏响新年第一音。
    借着成功入选“世界音乐之都”的契机,无锡将推出“全城爱乐嘉年华”系列庆祝活动,邀请市民、游客共赴一场音乐与城市的对话。无锡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未来还将出台专项政策,涉及音乐人才签约、商业演出支持、公共音乐场景打造等内容,以进一步完善音乐生态。
    从千年运河的桨声灯影,到国际舞台的恢宏交响;从梅村工坊的精工细作,到校园课堂的稚嫩琴音……无锡,这座曾经的“民乐之乡”正带着东方音乐美学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