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初冬之味(插画) 倾听生命的呼吸 《消息》传递出了啥“消息”? 从菜鸟到厨师 高山仰止 心向往之 果树上的旅行
第13版:夜光杯 2025-11-21

从菜鸟到厨师

李动

儿子已搬走自主家庭,退休后为了减轻老伴的负担,我便决定到街道食堂用餐。每日步入食堂,近乎一种温柔的处罚。那是一个被油光和辣椒浸润的世界,喜欢的菜不是油汪汪的,就是辣辣的。我的肠胃,便在这日复一日的咀嚼里,发出无声的、厌烦的叹息。它渴望一点清泉、一点山风、一点来自食材本身的未被过分装点的原味。

经朋友阿潘热心推荐,我花了近万元买了那口小巧的现代化小锅,虽贵了点,却成了我的救赎。它静静地立在厨房灶台上,乳白色的外壳,像一枚巨大的贝,内里却蕴藏着无尽的秘密。初时,我自然是怯生生的,一个连炒菜何时能熟都茫然不知的菜鸟,对着这精密的玩意,不免手足无措。然而,视频里的步骤细致清晰,一步步,将纷繁复杂的烹饪化简为一道确切的流程。

我的第一次尝试是一道极简单的“蒜蓉西蓝花”。洗净的西蓝花,如一小棵结构精巧的绿树;蒜末像白色的碎玉,带着些微辛辣的生机。一切遵循指令,将它们投入那口“贝”中,按照视频提示加15克清油、2克盐及些许葱蒜姜……盖上盖子,选择程序,然后,安心等待。

那短短的几分钟里,我竟有些许紧张,仿佛在等待一个神谕。当清脆的铃声响起,揭盖的瞬间,没有预想中的油烟扑面,只有一股清鲜的、带着植物甘甜气息的白雾氤氲而上。锅里的西蓝花色泽愈发青翠欲滴,蒜蓉点缀其间,像初冬的薄霜。夹起一筷送入口中,那是一种怎样的爽脆与清甜!盐恰到好处,没有多余的油脂,更不辛辣,只有食物的原汁原味。那一刻,我为自己的创造举手欢呼。

自此,我便在这方寸之间的厨房里开启了我的烹饪生涯,这小锅,颇似开车的导航,去何处不用愁走岔了,根据导航指引踩油门即可。我渐渐胆大起来,从清炒时蔬,到需要复杂调味的糖醋小排骨,再到那些我曾在饭店菜单上望而生畏的美味佳肴。它像一个博学而又沉默的老师,将火候、时间、调味的分寸,都化作一段段确切的代码。我只需依循代码提示,便能将一堆看似不相干的食材,点化为一道道令人惊奇的美食风景。

以往每到午餐时间,我就头疼,担心食堂的菜油腻辛辣,去迟了还要排长队。如今每日清晨散步回来,做好午餐前的准备工作,午时便开始我的“创作”。锅里蒸着米饭和带鱼,我回到房间安心看书,不用担心饭菜煮煳烧焦,待到清脆的铃声响起,掀开锅盖,温暖醇厚的香气,一丝丝、一缕缕地逸散出来,充盈了整个空间。这出神入化的味道,与食堂里那油腻辛辣的气味,不可同日而语。我自豪地对妻子庄严地宣布,我终于可以回报你以往为我和儿子付出的辛劳啦。

我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食客。我成了一个创造者,一个能决定自己餐桌风味的君主。从“菜鸟”到“厨师”,其间的距离,并非由汗流浃背的掌勺和面对烟雾缭绕的忍耐来丈量,而是由这个现代小锅、对食物与生活重新燃起的热情所铺就。它让我懂得,所谓烹饪,未必一定是烈火烹油的复杂技艺,也可以是这般精准而巧妙的、科学与艺术的美妙结合。

餐毕清洗碗碟,小锅静静地趴在那里,周身还萦绕着餐食的余香。我想,我们与食物的关系,或许本应如此。不是将就,亦非敷衍,而是在一种愉悦的、自主的创造中,寻回那份被现代生活的匆忙所磨蚀的、与大地和自然的联结。那一餐一饭里,有风霜雨露的记忆,有阳光土壤的恩情,而今,更添了一份满满的自信。这口小小的锅,它煮化的,又何尝是那些菜肴呢?它更将我那被油腻麻痹了的感官与对生活将就了许久的倦意,一同化作了此刻这满屋的清芬与心中满满的欢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