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暖冬(水彩) 自证的枷锁 包馄饨 《达洛卫夫人》的回声 老邻居 洁白芬芳“白玉兰” 陆澹安与郑逸梅的最后一面
第14版:夜光杯 2025-11-26

《达洛卫夫人》的回声

黄昱宁

我一直记得第一次读到《时时刻刻》英文版时的情形:人就像坐在看不见桨的船上,被微风起浪的水流推着走,两岸是似曾相识的人与物,呼吸的节奏慢慢跟着调整到句子之间的换气口。一点由淡转浓的忧伤,如常青藤般枝枝蔓蔓地在文字之间延伸。到今天我都记得,在这部小说序幕的最后一节,弗吉尼亚·伍尔夫揣着一口袋石子儿走入河水深处,“她那被挤压在桥桩上的半边脸吸纳进了所有的一切:卡车和士兵,母亲和孩子。”那是1998年,迈克尔·坎宁安刚刚凭着这本书拿到了普利策小说奖和福克纳文学奖。我当然不会忽略图书文案上指出此书与《达洛卫夫人》之间存在强互文关系,但真正翻开书以后,还是读到暗自心惊,头皮微麻。这岂止是互文?分明是隔了数十年的时光,将《达洛卫夫人》的种种意象、符号、元素与伍尔夫本人完全捏合在一起,徐徐推进时光机。从另一头出来时,已经是三个新故事,沿着新的时间刻度,循环往复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除了序幕中伍尔夫自杀的那一段发生在1941年之外,其他的情节都均匀分配在三段时空里:1923年的伦敦,伍尔夫在构思《达洛卫夫人》的同时在精神疾患中挣扎;1949年的洛杉矶,全职太太劳拉·布朗被禁锢在令人窒息的婚姻中,她的救命稻草是偷偷在旅馆中开一间“自己的房间”阅读《达洛卫夫人》;二十世纪末的纽约,外号“达洛卫夫人”的图书编辑克拉丽莎走出公寓,替她的初恋情人、刚刚获奖的作家理查德筹办庆功派对,她和派对的男主角都被往事与现实裹挟其中。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同一团阴霾,以舒缓、优美然而残酷的步态向这三个时刻同时袭来。

即使只是一则内容简介,我们也已经可以看到《达洛卫夫人》的文本是如何被全方位地植入了《时时刻刻》。有些符号被埋藏得略深一点,比如,如果你读过伍尔夫那篇著名的散文《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及其他》,那就一定会对《时时刻刻》第二个时空中的女主角劳拉·布朗的姓氏心领神会。在那篇散文中,伍尔夫温和而坚定地指出,列车正在行驶,但不是从里士满驶往滑铁卢,而是从英国文学的一个时代驶往下一个时代,因为“布朗太太是永恒的,她代表的是人性”。

无论是小说《时时刻刻》,还是根据小说改编、拿到了奥斯卡奖的电影《时时刻刻》,都是对《达洛卫夫人》主题与风格的延展——这一点不难理解。这个发生在二十世纪末的悲剧,是七十余年前《达洛卫夫人》的悠远回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