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钢
记得小时候,包趟馄饨是极其不容易的,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逢年过节时,才会包馄饨。包馄饨何以不容易?当年买肉要肉票,包趟馄饨需要用去大半个月的肉票,馄饨皮又要粮票,这些肉票粮票,对一般家庭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有次星期天,家母一早便去菜场排队买肉,荠菜没买到,只能用青菜代替。家母将买回来的肉洗净,切成一块块小肉,让我帮着粘成肉糜,自己去洗菜、烫菜、剁菜,然后将剁好的菜放在一块纱布里使劲地捏,将水滤干,再将肉糜和菜进行搅拌做成馄饨馅。邻居王家阿姨见笔者家“兴师动众”便问:今天是否舅舅要来?那些年舅舅一家来做客,菜肉馄饨招待是标配。
馄饨馅里的青菜和荠菜,品质还是不同的。上海人包馄饨喜好选用荠菜,这是因为荠菜味道鲜美有嚼劲,青菜的味道就差多了。但在特殊年代,荠菜是“稀缺商品”,很难买到。舅舅一家知道后,有次到居住的中山北一路共和新路一带的农田里挑了一篮子野荠菜送来,大家美美地吃了一顿荠菜鲜肉馄饨。
笔者居住的楼里,那些年不管哪家包馄饨,都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送给邻居,这在我们楼里成了一种大家都要遵守的“默契”,其他楼里的居民说,你们好幸福,一年吃好几次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