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武术,别再用“打架”自我证明了
第93版:专栏/假装专家 2020-05-25

武术,别再用“打架”自我证明了

沈彬

沈 彬

专栏作家

Columnist

假装专家,低空观察

这些小丑一样的人物能代表中国武术吗?

“武术大师” 又被打了。这次是“当代武学宗师”、浑元形意太极桩的门派创始人马保国,4秒钟便惨遭一名50 岁的搏击爱好者击倒。场面一点都不好看,马大师在场上的表现像一条白条鱼,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儿,已经躺平在地上了。

这样的新闻已经发生了很多了,无一例外都是平时牛气冲天的“大师”,在网络上各种DISS自由搏击,然后一进擂台,三下五除二就被打得鼻青脸肿,然后又继续不服输。之后就是舆论场上的争吵,有的说:那些人不能代表传统武术,有的说:中国武术就是嘴把式。

其实,要问的是:这些小丑一样的人物能代表中国武术吗?中国武术的价值就一定要体现在打架上吗?

首先,练习自由搏击的打胜了,不代表“中国败了”。外国人可以练武术,中国人也可以练自由搏击。之前李景亮击败了UFC 悍将桑托斯,杀入了世界前15 位,今年3 月,中国女孩张伟丽在拉斯维加斯卫冕UFC 冠军成功。张伟丽披着中国国旗在聚光灯下战笼里喜极而泣的场面,给多少处在疫情灰暗中的中国人带来信心和自豪?不要把武术对自由搏击,偷换成东西方的二元对立。

其次,武术不需要和自由搏击“比赛打架”,一些急于为武术正名的人,其实从一开始就“点歪了科技树”。武术只有能够“打人” 才有价值?

这么多孩子去学跆拳道,是为了打人吗?这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练击剑,是为了捅人吗?家长不清楚那根又弯又软的佩剑的杀伤力比不上一根大棒子吗?插眼、拉头发、踢裆这些动作“武力值” 都是爆表的,但有人学这些东西吗?

一项传统技击融入现代生活,就必须要符合现代社会的秩序规范,被现代人的生活所接受。以风靡全球、进入奥运会的跆拳道来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并不悠久”的传统。韩国独立之后,参照日本空手道对传统朝鲜武术“花郎道” 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在1955 年正式提出了“跆拳道”的名称。从1988 年跆拳道成为奥运会的示范项目,到如今它在中国遍地开花才花了不到30 年时间。

现在,一个中国孩子进入跆拳道馆,第一天就要穿道袍、学习相关礼仪、背诵“跆拳道精神”,这种文化的力量比直接的蹬腿劈砖更为重要,也是家长乐于把孩子送到跆拳道馆的原因,孩子学到的是自律、坚持,接受的是对于身体柔韧性、爆发力、心肺功能的训练。

传统功夫需要扬长避短,和搏击形成错位竞争。中国功夫的真问题不是“不实用”,而在其本身把功夫神秘化,不仅可隔山打牛、凌空发力,“包治百病”,在教学上搞拉帮结派、自立山头。好端端的传统武术被搞得乌烟瘴气,大大小小的“嘴把式” 出乖露丑,练习人群日益萎缩。

“能打架” 在当代社会中的商业价值趋向于零,“打架” 本身是由警察管着的。传统武术不必讳谈自己是一门有商业价值、有助于促进健康的“体育项目”,这并不丢人,承认自己不可能“四两拨千斤”“点穴”“以柔克刚”,打不过自由搏击,并不丢人。

现代人花大笔学费学射箭,不是为了杀人;学击剑不是为了捅人。为什么很多人就觉得武术的出路,就要恢复到武侠小说里那样“十步杀一人”,非要和自由搏击比赛“打架” 呢?

现代自由搏击背后的高强度的魔鬼训练,对人体伤害颇大,注定不可能普及的。传统武术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可以发掘,对于身体协调性、心肺功能、自律能力的提升作用这么明显,为什么就要和别人比“打架” 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