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当“断鼻家族”成为国际网红
第17版:象与人 2021-07-05

当“断鼻家族”成为国际网红

应琛

6月17日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拍摄的象群。

日本TBS电视台用了整整30分钟的篇幅报道中国北迁象群。

BBC在6月4日、6月2日连发三篇关于中国大象的报道。

6月4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无人机照片)。

记者|应 琛

通过国内外的报道,更多人看到了中国为保护野生动物所付出的努力,外界头脑中抽象的中国形象变得具体而鲜活,不少外国网友发出了“真不错”“感谢中国”的赞叹。

拖家带口,顺着公路,一路向北,踏足于一无所知的远方……这像极了一部经典的公路电影。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云南那群一路北上的亚洲象。因为象群里有一头小象鼻子曾受过伤,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亲切地叫它们“断鼻家族”。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相信很多人每天一打开手机,即使没有特意搜索,也能知道“断鼻家族”走到了哪里。

随着国内媒体以丰富生动的全景式描述展现其行程,挖掘人象关系所蕴含的文明内涵。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外媒体也先后刊发报道,追播大象迁移剧情,带动了全球网友热烈的讨论,也迎来了多年来少有的一片赞誉。

北迁的“断鼻家族”就此引发国内外舆论关注,成为“新网红”和“国际明星”,它们演出的这部电影也被国内媒体人誉为“今年最出色的国家宣传片”。

日本带头媒体聚焦

憨态可掬的大象们,不仅受到了国人的喜爱,首先引起了邻居日本的注意。据不完全统计,日本电视台、日本TBS电视台、富士电视台、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时事通讯社等多家日本大型媒体最近都对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做出了报道。

最早大约是在6月2日,日本朝日电视台的王牌新闻节目《报道STATION》先好奇了一把“大象到底要去哪儿”。日本观众惊讶地发现,500公里在中国,大象们甚至连城市都还没走到,更别说走出云南省了。要知道在日本,500公里意味着从东京到大阪,是关东和关西的跨越。

而日媒里最用心的报道则要属6月4日播出的TBS电视台的大型直播节目《ひるおび》。该节目用了整整30分钟的篇幅,搞了一个专辑,从迁徙时间线、地点变化、沿途事件等信息整理得既全面又好懂,能够帮助日本观众迅速了解故事梗概。节目还邀请了知名度极高的动物专家,以及派驻在云南玉溪的记者做连线嘉宾。

看完整期节目,有网友甚至感叹:“这哪是讲动物八卦,分明一不留神,就展现了一个很多日本人都不熟悉了解的当今中国啊”。

节目里这样介绍昆明,“除了北上广,中国还有这样的大城市”。日本人甚至用了“巨大都市”来形容——人口698万,海拔1900米,四季绿色不断的春城,那里有国际机场,也是日本女子马拉松队员的集训地。

在介绍中国政府此次应对措施时,原本在日本人心中落后的中国内地居然为了监控大象,出动了一支由360人、76辆汽车和9架无人机组成的工作队,而且无人机还配备了夜间观察的红外设备,这样的庞大阵容与豪华科技,让日本媒体和动物专家赞叹不已。

节目还介绍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用于保护珍稀动植物的生活栖息。其中,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比日本的神奈川县还要大。节目特地解释道,虽然划为保护区,但并没有像野生动物园那样设置栅栏墙。所以,大象一家出门,不会有谁拦住不让出去。

据了解,在西双版纳,提防野象出没是一种日常。一般来说,食物充足时,亚洲象不会进犯人类聚集的村庄。但如果找不到吃的,它们就会大胆靠近,冲进它们能找到的“食堂”:甘蔗地、玉米地、水稻田。但这一次,是很罕见的“人象会面”——人类第一次“腾地”,一些村庄的村民去别处躲避;而大象,第一次在人类居住地里,在月光下漫步。

在日媒的镜头下,无论是当地的警察、市民、村民,没有一个惊慌失措,各个举止大方,连日本主持人都称,他们遇到的中国警察非常礼貌且亲切,中国的年轻人自信与大方,这些场景是他们在采访之前没有想到的。

除了日本的媒体,诸如像英国BBC,美国CNN、NBC、《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外媒在报道中国的画风发生了180度的惊人变化,“经过20年的保护,西双版纳和两个邻近地区的野生大象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300头左右”。有美国媒体赞誉“在中国,野象受到了最高级别的保护”。

中国形象浮现

可以说,大象北迁本是一起自然事件,但“断鼻家族”却意外成为了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真实作为,中国人的文明观、自然观、价值观、发展观愈见清晰。

作为野生动物研究者,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副研究员何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地的人类都大量占据了原本属于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造成众多大型野生动物种群的显著衰退。不过经历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国境内仍有不少大型野生动物,实属不易。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大,在我国一些地区,部分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如云南的亚洲象、新疆的雪豹、东北的东北虎,它们被人目击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也会闯入人居环境,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在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部分西方媒体常常带有偏见。”何鑫表示,但一个事实是,欧洲的大型野生动物已几乎绝迹,北美的大型野生动物在欧洲移民大量迁至后,也急剧减少。因此,这次西方媒体之所以正面报道云南大象北上,原因之一可能是通过对比,发现没有资格对中国有关部门的应对举措“说三道四”。

透过象群,中国形象得以浮现。中国人生态保护意识的自然流露,以及理性自觉的行动反应,成为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有力诠释,也向世界传递出一种庄严的态度:保护动物和自然生态,中国愿意付出真诚与成本。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从事生物专业保护20多年。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解焱表示,在这次大象北迁事件中几乎所有外媒态度都是蛮正面的,没有出现类似之前的“双标”报道。

“过去在很多外国人印象中还是觉得中国吃野生动物是挺大的一个问题,觉得中国人什么都吃,但这次大象事件真正让他们体会到现实不是这样的,其实中国人是很爱护这些动物,也能够和它们和谐地相处。”解焱进一步说明,“北迁的大象对于世界了解中国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而我们的处理方法也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在生态文明,以及在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实际上是处于一个世界非常前列的状况,让世界看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转变大家过去对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很多偏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

解焱还提到,在这次整个报道过程当中,使用了各种技术手段,也让大家知道中国实际上在野生动物监测方面,技术手段是非常先进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人们看到,约500公里的北上途中,政府部门一路监控、投食,确保至今未出现严重的“人象冲突”,让象群在一个相对友好的环境中悠然迁移,民众也展现出积极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这或许也是外媒正面报道云南象群北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记得无人机最近拍摄到的一组大象睡觉的画面,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大象享受到的友好环境——这些大象都平躺在地上,酣然入梦,场面十分温馨。动物专家表示,大型食草动物有时会“躺平”睡觉,但是在野外并不常见,它们通常会选择在站立时短暂休息。北上象群出现集体躺下睡觉的情况,说明它们安全感较强,一路上几乎没有受到人类的过度干扰,更没有受到人类的攻击。

通过国内外的报道,更多人看到了中国为保护野生动物所付出的努力,外界头脑中抽象的中国形象变得具体而鲜活,不少外国网友发出了“真不错”“感谢中国”的赞叹。

不再流浪的未来

对大象来说,这其实不是一趟轻松之旅。

近千年以来,野生亚洲象从未出现在如此遥远的“北方”。没错,因为对生活在热带雨林的亚洲象来说,昆明已经能算是“极北之地”了。就算把这次旅途放在野生动物研究史中,也是十分罕见而反常的行为。

“断鼻家族”何时能够回家牵动着全世界的心。但事实上,几乎地球上每个角落的每一只大象,都面临同一个残酷的问题:何以为家?

资料显示,在亚非两洲,每天有一百头大象遭到猎杀。仅半个世纪,人类就让大象的数量减少了90%。

在《南方周末》的报道里,一位专家如此描述这段北上之路:“对大象是悲剧,对没日没夜守着大象的人来说也是悲剧。自然界中,没有一个物种想毅然决然地离开故土。”

事实确实如此。迁移是动物世界里最基本也最常见的行为,尽管这次大象的迁移路程或许让人吃惊,但从整个动物发展史的角度看,人们仍然需要意识到——第一,迁移普遍存在;第二,长距离的迁移对动物长远的生存是必须的;第三,动物行为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生存,因此如果不是生存遇到了挑战,它们为什么要冒险闯入未知的区域呢?

因此,象群长距离迁移的背后还是反映出它们原有栖息地的一些问题。比如,随着象种群数量的增加,以及橡胶、茶叶、砂仁等经济作物的扩大种植,大象的食物资源可能在相对减少,从而可能引发了种群迁移。

“亚洲象的监测和预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工作的持久性都是巨大的挑战。我想这不仅仅是钱那么简单,确实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西双版纳,自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了一些生态补偿,到2009年已经有商业保险,“人面对大象时所受到的损伤,不管通过政府还是商业机制是能够得到一定补偿的”。

在王放看来,在西双版纳区域,当地居民对大象展示出非常大的容忍与包容,赔偿机制是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南亚的一些区域,肇事的或者与人冲突的大象,往往直接就被捕杀了。“当然在西双版纳民众的容忍背后,除了赔偿,也有大量的努力,就像之前提到的监测、预警等各种复杂的机制。”他说。

而多年的努力也带来了好消息,我国亚洲象种群正稳步扩大,目前数量已由1985年的约180头增长到现在的300头左右。

如何进一步确保大型野生动物的食物供给,为它们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青海考察时的相关指示,可谓高屋建瓴:“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专家指出,我国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程中,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严抓政策落实,从而进一步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为亚洲象、东北虎、雪豹等大型野生动物营造更宜居的自然生境,也让更多野生动植物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将来还要进一步推动和周边有亚洲象国家的国际合作。通过国际间的相互合作,提升保护水平,做到更有效更大范围的保护。

最后,我们期盼,这部“公路电影”能有个温暖的结局,也希望最爱家人的大象,未来能有一个不再需要流浪的家园。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