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小康的底色
第69版:社会 2021-07-05

小康的底色

党旗飘扬在上海助力脱贫攻坚的每一寸土地 黄祺

上图:上海援建云南文山丘北县腻脚乡万寿菊种植项目喜获丰收,受益百姓喜笑颜开。

左图: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中心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义诊活动。

右图:遵义市湄潭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田坝社区里的图书室。 摄影/黄祺

上图: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组长罗晓平在直播中为云南产品带货。

左图:傅欣在日喀则工作时留影。

记者|黄 祺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5月20日,年轻人把这天叫做“520表白日”。今年的5月20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一场饱含深情的大会——上海市助力脱贫攻坚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会场里,脱贫攻坚战线上优秀的工作者接受表彰,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无数个充满“爱” 的故事。这种“爱”,是党和政府对贫困人群的关爱,是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的情谊。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先后承担了对口帮扶三峡、西藏日喀则、新疆喀什、云南、青海果洛、贵州遵义等任务。

从空中鸟瞰,上海的对口帮扶地区,海拔最高的是珠峰脚下海拔4500米的定日县;距离最远的是5000公里以外的新疆喀什地区;最难走的路在云南深山之中……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福利,党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消除贫困的斗争史。

上海通过不遗余力的尽锐出战、持续攻坚,助力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湖北、重庆等7个省区市、20个地州市的98个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超过9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出列,圆满完成了中央交付的光荣使命,为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上海应有的贡献。

是什么支持着一批又一批对口帮扶工作者扎根在“高”“远”“难”的帮扶地区、有的人甚至将生命留在那里?是什么激励着社会各界伸出热情之手不计回报地加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当我们追究这一问题会发现,信仰的力量是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用信仰之光凝聚人心

脱贫攻坚事业,如果只有帮扶一方的“一厢情愿” 做不成,人心的凝聚决定成败。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黄家坝街道田坝社区是一个特殊的社区。这里既不是当地居民世代居住自然形成的社区,也不是开发商建造的商业居住社区。社区里将近7000名居民,来自湄潭县各个乡镇,其中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将近4000人。

这里,是湄潭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安置点的楼房、公共设施都由政府出资建造,硬件条件并不比县城里的商业小区差,但居民间互相不认识、经济条件差、生活习惯差异大。从深山搬进小区,很多居民关门在家,很难融入社区生活。上海援黔干部告诉记者,长此以往,社区治理会非常困难,居民中间也会产生负面情绪。如果居民们不能安居乐业,那么易地搬迁的价值就无法得到实现。

为了让易地搬迁居民尽快融入社区、凝聚居民人心,上海援黔干部把杨浦区的社会治理好经验——社区睦邻中心社区治理模式带到了安置点。

黄家坝街道田坝社区睦邻中心成立后,建成了社区服务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社区卫生室、就业培训中心、社区警备室、文化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和乡愁馆等公共设施。有了卫生室,居民的小毛小病可以就近解决、慢性病有人管理;有了警备室,大家可以安心生活;有了培训中心,原本没有什么就业技能的居民有机会学会一技之长。

如果说前面这些公共设施解决了居民们生活上的需要,那么乡愁馆、党员活动室和文化活动中心则为大家带来精神上的富足。

记者今年3月探访田坝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里的小小图书馆,一位老人坐在窗前安静地阅读书籍。文化中心提供了学习的空间,帮助居民提升文化修养、更新社会认知。而在党员活动室,社区中的党员定期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党员凝心聚力,一起带头开展社区自治,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推进社区融入。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田坝社区各种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多家公益组织千里迢迢从上海到田坝社区开展社区活动;每天下午4点半,家长则可以将孩子送到小区睦邻中心参加亲子教育活动和辅导课程,暑假还有暑托班。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能在社区活动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不懈努力之下,如今田坝社区居民一步步打开心扉,不少居民去社区做志愿者,社区越来越有了大家庭的气氛。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遵义是党的重大转折点,两地山海携手,播种希望。2017年,遵义市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获得“好” 档次的第一名,“沪遵模式” 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升级版”。

信仰之光让人心凝聚。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5月20日的上海市助力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说:广大援外干部人才始终从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出发,用心用情服务第二故乡,同当地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实际行动收获了赞誉、赢得了人心。

青海果洛,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年均气温零下4℃,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4%。上海援青干部对这里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只有矮草,长不出树。

果洛地广人稀,医疗技术水平较差,上海医疗专家到果洛采取“一人带一科” 的模式,帮助当地医护人员提高技术水平,让当地患者不用再千里迢迢到外地求医,减少“因病致贫”。

针对高原眼病、心脏疾病高发的情况,多年来上海九院、胸科医院、儿童医院等医院在果洛开展特色义诊。其中“青翼慈善光明行” 和“久治光明行” 等专项巡回医疗项目,让众多失明的贫困患者复明。不少藏族老人手术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会动情地说:“感谢共产党,共产党让我看到光明!”而这样的情景,总是让医生们深深感动,这一刻,无论是受到帮助的患者还是重任在肩的帮扶工作者,都会为社会的温暖而欣慰,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用理想之火点燃生命

今年2月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上海共有33位获先进个人荣誉,有25家单位获得先进集体荣誉。还有70名先进个人和50个先进集体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表彰。

二十多年来,上海援外干部人才和集体,将自己的技能、经验、资源带到帮扶地区,把各自的热诚、青春,奉献到自己的第二故乡。

有的人才,甚至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帮扶地。医生赵坚就是其中一位。

出生于1981年的赵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口支援事业上。2018年3月,作为上海市儿童医院第四批援滇医疗队的成员,赵坚克服家庭困难,来到云南省镇雄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8月,他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上海医疗专家团赴青海果洛巡回医疗活动,从西南边陲直接奔赴千里之外的“三江之源”。

回到上海休整不久,2019年5月,赵坚又主动报名参加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医疗队。当年7月到日喀则后,他一边适应当地环境,一边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入藏第四天,就与其他援藏干部一起深入当地“建档立卡” 贫困家庭,为3岁的先心病患儿诊治。他还制订了新生儿医疗工作计划,准备着手对当地医生进行规范培养。

然而高原艰苦的环境带来不幸,2019年7月30日,赵坚医生因病抢救无效因公殉职。赵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也展现了共产党员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燃烧生命的高尚品德。

彩云之南,游客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援滇干部看到的却是艰巨的帮扶任务。1996年9月,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此后二十多年,上海向云南投入了大量人才、资金、技术等等资源。

作为上海援滇干部领队,罗晓平2015年以来率三批300余名干部助力云南对口74县实现脱贫摘帽,近三年“国考” 连续优秀。他组织实施3000余个扶贫项目,引企入滇近500个投资160多亿元,推动大闸蟹、茭白、甜瓜等优质种源在云岭大地扎根并形成产销对接机制,牵头数十个智慧医疗教育项目落地,推进48个“自然能” 提水项目,解决30余万人饮水,10多万亩荒地变良田。

“到最难的地方去,啃最硬骨头。”像罗晓平这样的上海援外干部,带着舍我其谁的豪气和胆魄,扎进帮扶地的土地。他们身上的力量,来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诠释了上海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 的精神特质。

援外干部和人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党的影响力带到边陲,他们像一粒粒种子将信仰播撒。

为了给帮扶地带来切实的改变,上海实施了教育卫生领域的“组团式” 帮扶。上海的教师、医生组团到帮扶地把学校教学质量带起来、把医院的医疗技术带起来。

2016年,时任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的傅欣接到紧急通知,上海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团队40人已经组成,但之前确定的队长因特殊情况无法成行,组织希望他担任这个队长,到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为期3年。

女儿马上要上小学,母亲和岳母都身患重病正在治疗,妻子单位工作很忙,如果家里老小要她一个人照顾,可以想象多么艰难,但最终傅欣领命出发。

上海实验学校里有100多个来自日喀则福利院的学生,不少还是樟木地区地震后的孤儿,占全校总人数的5%以上。这些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性格孤傲,学习基础薄弱,还存在着行为偏差。学校硬件设施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多有损坏。

从休整、清理厕所开始,上海老师们对学校开展了自里而外、从硬件到理念的大变革。

在上海老师们的努力之下,受援学校高考上线率连续三年达到100%,中、高考成绩稳居自治区前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经验,辐射藏区教育教学新发展。

8年多时间,上海累计援助市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638所、学校1335所,与当地共建的喀什二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跃升为三甲医院。

这些上海老师们培养的孩子,这些上海医生医治和照顾的病人,将把上海对帮扶地区的深情延续到更远的未来。

旗帜飘扬在帮扶的每一寸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上海考察进博会期间说,“三大攻坚战中,脱贫不是上海本身的事情,但上海为全国做了贡献,支持的地方不少,有好几个省,上海背的任务重,是能者多劳!”

上海始终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自己的重大政治责任。

8年多来,上海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实施帮扶项目7365个,派出干部人才超过7300人次。过去五年来,上海市用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财政资金增长近10倍。特殊的2020年,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上海市财政面临增支减收的较大压力,但对口帮扶的财政资金仍然同比增长了11%,有力支援了对口地区全面攻克最后的贫中之贫、艰中之艰。

2017年以来,上海连续四年获得东西部扶贫协作综合评价第一档“好” 的成绩,以实际成效向党中央、向对口地区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接下来,上海将继续聚焦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小康的底色,是鲜红的。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