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爱你!》作为开幕影片在金爵盛典上亮相。摄影/王凯
上海影城焕新归来,影迷欢度“节日”。 摄影/王凯
今年,上影节继续“Y计划”,请来知名导演黄建新出任终选推荐团主席,制片人、监制陈祉希,制片人、演员耐安,编剧束焕,导演郑大圣担任终选推荐人。
2023 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十周年,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发起“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创设“一带一路”电影周五周年。
和曾经的第五代导演一样,年轻导演们也在不断获得国际电影节的认可——戛纳、柏林、威尼斯、东京、釜山、平遥、上海……都不断可见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作品。活跃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一行,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
记者|阙政
尽管第五代导演仍老当益壮活跃于银幕,但不可否认的是,年轻势力正在崛起——今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是80后导演韩延的新片《我爱你!》;金爵奖主竞赛单元,12部入围作品里,3部华语片《不虚此行》《第八个嫌疑人》《寻她》,全部出自年轻导演之手,其中《寻她》的导演陈仕忠年纪最小,出生于1994年,今年还不到30岁;电影节上最早售罄的场次里,除了影史经典的《乱世佳人》《悲情城市》《英雄本色》,也不乏《长江图》这样新生代影人的代表作。
年轻的新锐导演正在从各个层面刷新中国电影——论社会观照,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忻钰坤的《心迷宫》、韩延的《送你一朵小红花》、王晶的《不止不休》、邵艺辉的《爱情神话》、拉华加的《旺扎的雨靴》都取得了良好的口碑;论票房,郭帆的《流浪地球》系列创下将近百亿元票房,田羽生的《前任》系列票房也超20亿元;论艺术性,毕赣的《路边野餐》、路阳的《绣春刀》、王学博的《清水里的刀子》、张大磊的《八月》、杨瑾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周子扬的《老兽》,各有影像风格,自成一派。
和曾经的第五代导演一样,年轻导演们也在不断获得国际电影节的认可——戛纳、柏林、威尼斯、东京、釜山、平遥、上海……都不断可见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作品。活跃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一行,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
拍电影,从来不容易
新锐导演开启自己的电影人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钱从哪里来?
曾几何时,做电影是背靠国营大厂牌,是子承父业;今时今日,筹措资金的途径更多元,却也更难。初出茅庐的导演无法自证市场价值,第一部戏常常选择自筹资金——卖房,或是跟亲朋好友借钱。郭帆拍摄第一部《流浪地球》时就卖房卖车,忻钰坤拍《心迷宫》时制片人任江洲给亲朋好友一条条发短信借钱,王一淳拍处女作《黑处有什么》自费300万元,邢健拍《冬》也烧完自己的130万元存款。
为了省钱,新导演通常不敢请明星,有的甚至专业演员也请不起,找来素人、家人演出主角——《路边野餐》里的男主角陈永忠就是导演毕赣的姑父,李冬梅处女作《妈妈和七天的时间》里的演员也全都是素人。李睿珺的《隐入尘烟》,除了女主角海清之外,也大都是素人演员。
做导演,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对于已经成名多年的大明星来说,也同样如此。姜文第一次当导演,没人肯给他做监制,都让他安心当演员,古天乐贵为香港头部明星,片约不断,但他想自导一部机甲片,也要等足十年。
近年来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影视遭遇寒冬,开戏就更不容易。但年轻电影人也不是完全没有出头的途径——经由老电影人扶持是其中一条,许多著名导演都不吝为年轻人提供帮助——宁浩导演成立了“坏猴子”影业,推出“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签下包括文牧野、路阳在内的多位新锐导演;王家卫、贾樟柯、尔冬升等知名导演,近年来也一直在为青年导演担任监制;万玛才旦导演的《撞死了一只羊》,监制就是王家卫,而万玛才旦作为著名的藏地导演,在去世之前同样曾为不少藏族年轻导演担任监制,帮助他们成长。
而另一条出道之路,其实也是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们曾经的路径:在各大电影节上寻求认同。获得主竞赛单元的奖项当然是一条成名捷径,但电影节上还有更多平台令人成长,比如柏林电影节有“天才训练营”,威尼斯电影节有“电影学院”,釜山电影节有“亚洲电影学院”……这些训练营无一例外都对鼓励年度新片和培育下一代电影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有自己的新人孵化单元:创投训练营(SIFF NEXT)。
年轻导演为第一部电影寻找投资,各大电影节的创投单元也都是不错的选择——这里不太介意你是子承父业、科班毕业还是半路出家,不管你之前是在南加大进修、当舞台剧演员还是做婚庆摄像,一切拿作品说话,从创意、大纲、剧本、短片到成片,能力为王。
在国内,电影节创投平台有三大重镇——平遥国际电影展、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上海国际电影节。许多新锐导演的处女作、代表作,就是被这几个平台孵化而成,或者先在电影节上引发强烈反响,进而进入大众视野——忻钰坤的处女作《心迷宫》曾在FIRST青年电影展获奖,随后《暴裂无声》也继续获得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情长片;《温柔壳》以及今年在上影节上参展的《再见,乐园》《过春天》等年轻导演的创作,早先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大放异彩;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投平台SIFF PROJECT,在过去十多年间也孵化出了像张猛《钢的琴》、韩杰《Hello!树先生》、陈正道《幸福额度》、徐浩峰《师父》、徐昂《十二公民》、徐展雄《荞麦疯长》、耿军《东北虎》、魏书均《永安镇故事集》等导演和作品,并且累计有将近70部作品完成了拍摄。
最初上影节的电影项目创投偏重独立电影,导演的个人表达更多。但随着创投越来越成熟,重心也偏向自我表达与市场结合,希望越来越多的成片可以进入院线放映,让更多观众看到。同时,也与平遥和西宁形成了定位上的优势互补。
Y计划,注入新活力
前不久,今年的上影节电影项目创投公布了入围名单——由于去年电影节顺延到今年,SIFF PROJECT在两年间共计收到了多达679个有效项目申报。最终评选出33个剧情长片项目入围,其中8个入围青年导演项目单元,2个入围国际合作项目单元,13个入围创作中项目单元,10个入围制作中项目单元。
这些年来,上影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6+1”阶梯形新人培育体系——互联网短视频合作、金爵短片、创投训练营、电影项目创投、亚洲新人奖、金爵奖六级阶梯式的新人成长平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培养闭环。而本次SIFF PROJECT的入围名单之中,也有不少是曾经经过“6+1”阶梯形孵化的项目——青年导演项目和创作中项目单元的《南方画室》《出头鸟》《九号热带气旋》和《夜奔》,由SIFF NEXT创投训练营项目孵化而来;制作中项目单元的《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命运交易》和《所有忧伤的年轻人》曾在SIFF PROJECT以剧本形式入围,如今在制作阶段回到上海亮相。
翻看入围作品名单,会发现青年导演们的选材很广——爱情、女性命运、雨夜众生相、小留学生的海外生活、他乡寻玉玺、接到伪纪录片邀约的演员、相爱相杀的友谊、烈士原型故事、快递员韦驮天和文学青年全智贤、龙舟比赛、中产焦虑……各种题材、各种类型,都可以是他们表达的对象。王凯旋、佘泽雨、张嘉运、陈媚宇、杨果敏……这些今天看来尚显陌生的导演名字,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大家的熟人。回想起来,其实陈凯歌、张艺谋、娄烨、宁浩、张杨……也都是在他们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拍出了自己的代表作。
2021年,上影节新增了“SIFF YOUNG×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邀请业内电影公司、导演、制片人、海外发行商代表等专业机构及个人组成专业“推荐团”,为入选的青年影人提供包括前期剧本立项、中期电影拍摄、后期制作与宣发的支持,相关作品也将被推荐参与国际影视节展,让青年影人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韩帅、梁鸣、饶晓志、王晶、曾国祥五位优秀青年影人入选了首期“Y计划”。
今年,上影节继续“Y计划”,请来知名导演黄建新出任终选推荐团主席,制片人、监制陈祉希,制片人、演员耐安,编剧束焕,导演郑大圣担任终选推荐人,推荐团的成员都是活跃在一线的影人,阵容可谓十分强大。电影节组委会表示:“青年影人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宝贵财富,他们是行业的创新引擎,也是传承和发展电影艺术的重要力量,他们用新鲜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电影行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多年来,上海始终关注青年影人的发展,积极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推荐团主席、著名导演黄建新也对青年导演提出了自己的两点建议:“一是导演的理解力,比如对文化价值、理想、社会、心理的理解和表达;二是导演的想象和创新,因为电影是靠想象力来完成的,同时这其实也是电影节长久的动力。”
一带一路,让世界看懂中国
今年,上影节除了原有的SIFF PROJECT、SIFF YOUNG之外,还有一个全新的行动计划诞生——“光影带路”——根据这个行动计划,将通过举办电影学堂、工作坊等活动,进一步提升电影人才的创作能力,助力电影人才开拓国际市场。为此,上影节将与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这个光影带路计划,正是“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延续。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十周年,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发起“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创设“一带一路”电影周五周年。五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年轻电影人,通过联盟平台,将中国故事带到海外各大电影节,展现的题材丰富多样,被当地媒体大篇幅报道,成为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窗口。
曹金玲导演的《莫尔道嘎》,就是其中一次有效文化交流的典范:2018年,《莫尔道嘎》入围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并于2020年作为“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推送的中国影片,入围同年第42届开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举行世界首映。2021年,《莫尔道嘎》又以开幕片的身份,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进行放映。
导演曹金玲曾是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的一名警察,在戒毒所工作的6年,她接触了许多戒毒人员的人生——被毒品控制、家徒四壁、妻离子散。深刻的触动,让她产生了写作的欲望。2014年,曹金玲编剧的31集电视剧《拯救——戒毒所日记》在央视播出,展现了奋斗在缉毒一线的公安民警对吸毒人员的救赎。后来,曹金玲调任公安局政治部宣传处,在那里,她接触到更多行业内的文艺创作。为了更专业,她考上中戏的戏文博士,毕业后又连续两年参加了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的编剧课程和导演课程。正是在南加大修读期间,曹金玲开发了新剧本《莫尔道嘎》,讲的是她的家乡内蒙古,上世纪80年代,一位伐木工人与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的故事。这部电影经由SIFF PROJECT成片,又被“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推送出国门,曹金玲说:“这部戏和上海是真的有缘分,很感恩。”
无独有偶,由邬浪执导,李康生、李梦主演的长片《雪云》,最初于2019年参加上影节创投项目,创作出同名短片,于2022年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2023年,《雪云》长片又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奇遇”单元,成为该单元自设立以来入围的唯一华语影片。今年,《雪云》回归上影节,作为“一带一路”电影周开幕片和入围片展映,并参加三项荣誉的评选。
五年来,经由“一带一路”推送出国门的电影排列出来,是一张长长的片单——2017年,《提着心,吊着胆》《皮绳上的魂》在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展映,《石头》在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国际电影节“聚焦上影节”单元展映;2018年,《阿拉姜色》在爱尔兰丝绸之路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奖后,又陆续在加拿大温哥华电影节、菲律宾奎松城国际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和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展映;《柔情史》《鲛珠传》《疲城》《女他》也在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国际电影节展映;2019年,《第一次的离别》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电影节展映,《武林孤儿》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国际电影节获得“电影人道主义与精神”奖,《第四面墙》在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获得国际竞赛单元最佳新作“铜金字塔”奖;2020年,《风平浪静》在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展映;2021年,《落地生》和《冰下的鱼》在孟加拉达卡国际电影节入围亚洲电影竞赛单元,《乌海》在保加利亚索非亚国际电影节和尼泊尔国际电影节均入围主竞赛单元,《少年与海》在伊朗曙光旬国际电影节“电影节之选”单元展映;2022年,《日夜江河》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The Third Age”单元展映;2023年,《交换人生》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非竞赛单元展映……
而这些,并不是全部。五年来,“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不断壮大,从首批29个国家的31家电影机构发展至现今48个国家、55家机构。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行业代表加入联盟活动,以影会友,开展多元合作、共谋发展未来。无数中国故事,被带到世界的注视之下。
今年上影节期间,孟加拉达卡国际电影节总监Ahmed Muztaba Zamal,开罗国际电影节总监Amir Ramses,曾担任2018年金爵奖评委的匈牙利导演Ildiko Enyedi,以及印尼导演Kamila Andini也齐聚上海,作为“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代表和沿线国家的杰出电影人,参与圆桌论坛和大师班,向中国年轻导演和观众分享创作经验与心得。电影节特意为远道而来的贵宾准备了“以和为贵”主题纪念品:一组文玩核桃,“核”寓意“合”与“和”,通过传统文化,表达“世界和平,同谐美好”的期许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