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连锁反应:围绕孩子的行业必须转型
第25版:封面报道 2024-05-20

连锁反应:围绕孩子的行业必须转型

陈冰

去高端月子会所坐月子成了城市年轻人生育后的“标配”。

育儿月嫂的工资非常高。

一家幼儿园转身变成养老院。

从迎接早上七八点钟的小太阳们,到服务人生已近黄昏的银发族,人们发现“朝阳”和“夕阳”可能只隔着一扇门。

记者|陈冰

二孩政策后,2017年全国新生儿出生数量达到了1765万。四年之后的2021年,我国实行三孩生育政策,当年新生儿出生数量为1200万。

从2022年开始,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首次跌破1000万大关,只有956万人。及至2023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为902万。

新生儿出生数量的持续下降,对直接相关的行业产生冲击。除了妇产科医院之外,与产妇密切相关的月子中心、婴幼儿用品行业(婴幼儿服装、奶粉、玩具等)也肉眼可见地受到影响。紧随其后的则是幼儿园与中小学,一些学校生源减少,必须调整运营策略。

不可否认的是,新生儿数量减少、人口出生率下降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且全面的影响。它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孕育了新的发展机遇。只有适应这一时代趋势,灵活应对,才能在“冰”与“火”的淬炼中获取长远的生存之道。

月子中心优胜劣汰

2000年前后月子中心被引入内地,2016年以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月子中心迎来快速发展期,中心城市新开月子中心数量激增,一度被认为是“朝阳产业”。然而好景不长,“朝阳”的温度似乎很快就被“寒冬”的冷峻所取代。从去年开始,月子中心客源下跌,房间空置率攀升,全国多城市连日来甚至出现月子中心突然“关门跑路”现象,一些月子会所互打价格战,开启了“抢娃”混战。

在母婴行业从业超过十年的子玥(化名)告诉《新民周刊》,月子会所真的不是定价高就可以赚到钱的。“尤其是这些定价很高的月子会所,成本也不是小数目。而且,跟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月子会所每个月的支出成本几乎是固定的,每个月的入住量只要达不到盈亏平衡点,就必定是亏损的,这种情况在连锁店里面更为明显。有一些连锁品牌看似红红火火,实则虚假繁荣。现在出生率逐年下降,许多月子会所的入住率上不去,资金链就会出现问题,倒闭在所难免。”

不过子玥仍然对这个行业表示了谨慎乐观。她说,作为重人力、重资产、高投入的行业,月子会所的消费以贵价为特征,能够将社会上有相应消费能力的人群筛选出来。这一人群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均较强,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低。“该生还是会生,而且会把孩子看得很金贵。”

从提升行业渗透率的角度来看,月子会所行业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挖掘:“在我国,目前100个家庭里可能只有15个家庭会选择去月子会所坐月子,而在新加坡、韩国等国,这一比例几乎是百分之百。他们的现状就是我们的未来。并且,越来越多选择生孩子的女性会更‘悦己’,更在意自己的生育感受和精神诉求。”子玥说。

无论低迷的出生率是否真的会将月子会所行业拖入冬季,月子会所的经营者们都必须面对一个难题,那就是生育人群的蛋糕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如何在“凛冬将至”时加强自身的护城河,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服务好95后、00后,将会是企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面对的课题。

孩子变得“金贵”,好的月嫂就更加难求。

在我国,“龙”有着特别的寓意,不少人想等着龙年生“龙宝宝”,月嫂也变得很抢手,“月嫂月薪超2万元”的话题今年一度登上热搜。

事实上,年轻、服务经验丰富、技能全面的月嫂以及保姆一直是市场的“宠儿”。业内人士指出,初步统计中国需要5000万家政服务人员,缺口达2000万。而家政服务人员、高端的服务人员供给严重不足。无论出生的宝宝再怎么减少,眼下的月嫂以及育儿嫂还是“一嫂难求”。

记者走访上海的一些家政公司了解到,上海一位普通月嫂的工资为15000元/月左右,经验丰富的月嫂月薪已超过20000元。某家政公司月嫂负责人表示:基本上每个月(月嫂上单)都有200至300人,现在订单基本上已经订得差不多了。由于市场火爆,月嫂的工资在原来的基础上上浮了10%至20%。随着市场的火热,后期价格预计还会上涨。

今年2月刚刚入住上海一家老牌月子会所的Amber告诉《新民周刊》,她28天花了8万元,享受的是8折价格。然后又请了一个月嫂回家,工资1.5万元。因为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双满月之后换成了1个月1万元的育儿嫂,预计一直要请到小孩2岁读托班,再考虑更换成住家保姆。“我觉得住得还是非常值得的。一日三餐搭配合理,吃饭,吸奶,喂奶,做康复,形成完美的闭环,很多不懂的地方月嫂都细心教给我了。两个月下来,带娃也就不手忙脚乱了。”Amber说,作为新手妈妈,她一天也离不开育儿嫂的帮忙,这个钱是不能省的。

母婴产品企业转型

出生率不断下探,已经使母婴行业成了首批受到冲击的行业之一。相比于2016年1883万出生人口,最近两年的人口出生量几乎到了腰斩的地步,这直接导致近两年国内奶粉市场总量萎缩近半。“原来单店奶粉一个月就可以卖四五万元,如今只有2019年的一半左右。而奶粉业务营收一般占我们门市总营收的半壁江山。”一位经营母婴连锁店的老板告诉《新民周刊》,门市只能往其他方面寻找出路。

尼尔森IQ2023年5月发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洞察及趋势报告》显示,在人口红利减退和生育率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母婴相关品类,如奶粉、婴儿辅食、尿布、孕妇奶粉等母婴相关品类在2022年均有所下滑。

以婴幼儿配方为主的奶粉企业显得压力巨大。如中国奶粉排名第一的飞鹤业绩不断下降,蒙牛的奶粉业务和2019年79亿元的峰值相比,业绩已经滑落一半。以儿童推车为主要产品的好孩子国际也陷入营收和净利双双下跌的局面。母婴连锁零售品牌孩子王盈利能力也大幅下滑,种种数据表明婴幼儿市场正在走向冷却。

不少母婴行业调研报告都提到,随着90后、95后成为新一代父母,育儿科学认知也在进步,精细化、个性化的育儿理念备受中国父母推崇,中国母婴消费市场迈入精细化发展。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是,高端产品更受欢迎。也许在“新生儿不够分”的大势之下,聚焦高端产品,从关注消费人数增长升级为追求单客经济成为不少企业的新方向。

“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统一化市场,做好任何一个细分品类都有做成数十亿甚至百亿元产业的机会。只要我们在细分品类上做好了差异化竞争,婴配行业永远有机会。”一名业内人士乐观表示。

当前,奶粉行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大乳企不断加码研究,试图从奶源、原料、配方等维度发掘差异化优势,以此突出重围,抢占市场。实际上,在婴幼儿奶粉的细分品类上,的确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变化。纵观2023年,羊奶粉和特配粉,都迎来了发展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堪称品牌布局羊奶粉品类最频繁的一年。飞鹤、伊利、澳优、宜品等品牌都在加码羊奶粉赛道,布局羊奶粉产品。

在特配粉领域,截至目前,伊利、飞鹤、君乐宝、澳优、宜品、贝因美、明一等国产品牌均已入局特配粉赛道。而特配粉也成为了不少母婴店获取业绩增长的“金钥匙”。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母婴店特配粉成交均价为275.1元,远高于婴儿牛奶粉219.9元、婴儿羊奶粉234.4元。消费者强刚需,成交单价高,特医品类受到越来越多渠道重视。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过敏体质宝宝的不断增多,消费者对于特配粉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有门店表示,10个新客,6个宝宝都有不同程度的过敏,甚至有门店表示一个月特配粉比常规婴配粉还卖得好。

此外,有机奶、小分子奶、婴配液态奶、水牛奶粉、牦牛奶粉、娟姗奶粉也纷纷开始崭露头角。

在婴幼儿配方奶粉总体增长乏力的局面之下,中老年奶粉成为乳企新风口,发展迅猛。全球知名食品企业达能针对中国市场首次推出了中老年羊奶粉和牛奶粉,雀巢集团面向中老年人群体的怡养品牌新推出了糖律配方奶粉,蒙牛雅士利旗下的高端成人奶粉品牌悠瑞推出了高钙羊奶粉,伊利的欣活中老年奶粉则推出了纾糖、骨能、欣活、富硒多维高钙等各种能满足中老年精细定制需求的产品。有资料显示,自2017年以来,成人奶粉的市场增速一直都保持在20%以上,远远超过婴配粉。

目前,各家知名企业正在积极升级中老年奶粉配方,明显向婴幼儿配方奶粉模式靠拢,改走配方化路线,希望从产品功能化实现差异化,进而实现市场破局。

幼儿园变托老机构

新生人口减少,对于具体的家庭来说,会有不同的感受。孩子少了对于家长来说是入园难问题消失了,对于幼儿园、学校而言是生源减少、生存困难……

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幼儿园数量为27.44万所,比2022年减少1.48万所。上万所幼儿园关停背后,是学前教育在园人数的急剧减少,2023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人数为4092.98万,相比2022年减少了534.55万人,降幅达11.6%。

幼儿园消失了,幼儿教师怎么办?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在2022年有324.42万人,到了2023年,这一数据为307.37万,也就是说,幼师数量一年减少了17万人。

2023年读幼儿园的孩子大多出生在2020年,而2020年的新生人口为1200万。而2021年、2022年、2023年这三年每年出生的新生人口分别是1062万、956万和902万。可以预见,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幼儿园关停,也会有大量的幼儿教师转行。

幼儿园转身变成养老院,这是眼下正在发生的变化。今天还在教小朋友做拍手操的老师,也许明天就要领着老人做八段锦了。从迎接早上七八点钟的小太阳们,到服务人生已近黄昏的银发族,人们发现“朝阳”和“夕阳”可能只隔着一扇门。

之前开办幼儿园的老板们,现在纷纷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托老服务和养老院。现在的小家庭可能没有孩子,却不会缺少老人。幼儿园只能服务孩子3年,养老服务则可以服务老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位年近半百的民营幼儿园园长,在见证了幼儿园从“难进”到“没人”的过程后,决定向养老行业转型,改办“托老所”。

小红书上一位获众多点赞与评论的博主“跳山羊羊羊”分享了其在2023年从一名幼师转行为成都市新都区养老护工的感悟。

这位博主从小由奶奶带大,很喜欢与老人相处,尝试护工工作后对于照护老人的意义有了更具体深入的认识:虽很辛苦,但也充满温暖与价值。

60后的知识文化水平更高、孩子又多是独生子女,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更高,所以更需要细致周到的养老服务。从这个角度看,关停的幼儿园或许会以另外一种形式重现江湖。既能照顾好“小孩”,还能照顾“老小孩”。老幼共学,老幼同养,或许是幼儿园转型发展中的新机遇。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