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王计兵:赶时间的诗人
第61版:文化 2024-10-28

王计兵:赶时间的诗人

何映宇

上图:王计兵在送外卖。

王计兵

你经历过一些苦难之后,你就特别想诉说,这种诉说也更真诚。这是素人写作最有利的条件。“底层写作”的标签对我们的加持作用非常的大,我们出现的社会意义要远大于文学意义。

记者|何映宇

在底层,他们写诗。

2022年7月,资深媒体人陈朝华在他的微博上分享了一首不足百字的小诗《赶时间的人》,引来2000多万网友关注,10多万网友转发点赞。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计兵,是一名普通的外卖员。他在工作之余写下了几千首诗,记录他的人生。这些真挚质朴的诗句引起很大的共鸣,王计兵也因此一举成名。

第一本诗集为他赢得了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如今,他的第四本诗集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赶时间的人,真正成为了赶时间的诗人,而他走过的55年的人生,为他的诗歌写作,提供了灵感的源泉。

辍学打工

《新民周刊》:你初中是怎么会辍学的?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吗?

王计兵:当时辍学不是经济原因,而是我小时候身体一直很弱,我父亲偶然在收音机上听到武校招生的广告,广告说的是文武兼修,我父亲以为在武校可以一面学武术,一面学文化,就把我送到武校去了。到了武校才发现,那里不上文化课。等我父亲知道这个情况,已经是一个多月之后的事了。我父亲找到武校,武校方面请他吃了一顿饭,他又改变了主意。于是我就在那学了两年,武校的收费很贵,我们承担不起,之后,我就离开了武校。

《新民周刊》:后来就去打工了?

王计兵:对,之后我就去沈阳当了农民工。做过很多工种,先是在沈阳做小工,接着做过捞沙工,又去山东砖厂打工打了7年,给砖厂开小的翻斗车。这份工作做得还算不错,但是太危险。我们13个人,7年之间,有人丢了性命,还有好几个人负了很重的伤,就解散了。但总是要生活。于是我于2002年到了昆山。昆山和我老家邳州是友好帮扶城市,老家有很多人都在这里生活。来昆山之前,我去过很多城市,到昆山之后,觉得这里的气候环境、风土人情比其它城市更宜居。就这样我决定在昆山留下来。

《新民周刊》:到昆山之后开了家杂货店?

王计兵:不是,一开始是想找份工作。我没有学历,初中都没上完,而且我到昆山的时候已经30多了,年龄也不占优势,找工作很困难。为生计先摆起了地摊。我刚到昆山的时候,身上只有500元钱,没法子就在昆山摆地摊,卖一元一件的小商品。一点点摸索,从摆地摊,到推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水果,最困难的时候捡破烂也捡过半年多的时间。还在码头和铁路当装卸工,这也是体力活,只是这种体力活比在工厂里收入高一些。

《新民周刊》:送外卖其实是2019年才开始的是吧?

王计兵:对,做送外卖之前,一开始我一直做零杂工。后来在砖厂租了一个摊位,算有了固定的经营地点。当时店面比较小,一个店面2.6平方米,总不见得夫妻两个都守着这么一个2.6平方米的摊位吧。所以我们决定一个人守摊位,另一个人出去找活干,开店是后来慢慢慢慢扩展起来的。虽然2005年就拿了营业执照,但是到了2009年才有一个30平方米的小店面房。

底层写作

《新民周刊》:2009年左右,你是怎么开始接触到诗歌的?

王计兵:2009年之后,家里有了电脑。之前我写的文章都没有保留,家里人比较反对我写作,一方面身体不好,另一方面精神上也出现了恍惚的状态,家人怕我走火入魔。有了电脑之后,利于我保存文章,但是我打字不行,就写得比较短。无意中有网友点拨了一下,说你这种写法,整理一下就是现代诗歌。他把我带进了诗歌论坛。当时诗歌论坛还是黄金期,相当红火,我就在论坛里开始学习写作现代诗歌。我的第一首诗歌《我的白发亲娘》,原本其实是一篇散文,后来改写成了诗歌,就是这样开始起步的。

《新民周刊》:一边送外卖一边写诗,一有灵感就记录下来?

王计兵:2019年我开始送外卖之后,我又改变了方式,用手机语音记录我的一些灵感。我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习惯,今天出去了,看到了什么,就把这事情记录下来,再加入自己的评论和细节。写诗歌也是这样,我在路上发现了什么,就及时把它抓取下来。

《新民周刊》:现代派诗歌很多晦涩难懂,而你写的则显得情真意切,这方面是怎么考虑的?有没有去模仿过那些现代派诗歌写作?

王计兵:有,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期,现代诗的争议性非常大。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什么样的语言才是纯正的现代诗歌?谁也说不清,大家各有各的见解。这也造成了现在诗歌界流派纷呈的状态,看上去百花齐放,但实际上这里有很大的水分。我个人认为很多现代派写作脱离了诗歌载体的范畴。我也曾经尝试过更高深的表达方式,我也刻意学习过一些名家的表达方式,但总有一种水土不服的感觉,总感觉写出来的好假,总感觉这不应该是我自己的真实感触。我还保留了自己的表达习惯,也一直在致力于语言的锤炼。

《新民周刊》:《赶时间的人》是怎么被陈朝华分享到微博上去的?

王计兵:缘分的事特别地奇妙。《家庭》的原主编杨丽萍写了一本纪实文学作品叫《中国外卖》,她采访了我,并引用了我的几首诗歌作品,其中就包括这首《赶时间的人》。偶然的机会,陈朝华老师从网上看到这首诗,他有些触动,转发到他的微博上,没想到两天就引爆了网络。这也是意想不到的事。明年1月,就要出我的第四本诗集,序言就是陈朝华老师写的。看到这篇序言,我才知道整个事情的全部过程。

《新民周刊》:你和余秀华、陈年喜等人被认为是“底层写作”的诗人,这种底层生活是不是使得你们的诗歌更具冲击力?

王计兵: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可能会更深一些。有一种说法“苦难出诗歌”,你不得不承认,苦难让人记忆深刻,你经历过一些苦难之后,你就特别想诉说,这种诉说也更真诚。这是素人写作最有利的条件。“底层写作”的标签对我们的加持作用非常的大,我们出现的社会意义要远大于文学意义。

有一些很知名的诗人,他们的水平很高,可是他们有一些作品,并没有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会引发一些负面的评价,这与他们的身份以及大众的心理是有关系的。

王计兵

在外卖员的工作之余,写下了几千首诗记录人生。这些真挚质朴的诗句引起大众共鸣,王计兵也因此一举成名。第一本诗集《赶时间的人:一个外卖员的诗》为他赢得了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