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若没有它,又怎会有“钱塘自古繁华”?
第37版:何以中华/本周博物 2024-12-23

若没有它,又怎会有“钱塘自古繁华”?

王仲昀

古海塘文化公园亮相浙江杭州,吸引市民前来游玩。

钱镠铁券

对于历史长河中生活在钱塘一带的人民而言,古海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被人称作“捍海长城”。可以说,没有作为安全屏障的钱塘江海塘,就不会有今日坐享安澜的浙江。

记者|王仲昀

2024年12月5日,位于杭州市北部临平区的古海塘文化公园正式开园。公园占地面积568.5亩,包含4500平方米的博物馆和室外展陈区域,由土塘模型(公园入口)、沉船(范公塘)、柴塘(博物馆室内)、鱼鳞石塘以及配套工程等部分组成。

在已有的媒体报道中,这所崭新的公园被认为是杭州又一地标。它在当下仍具有不俗意义,主要还是和历史上的钱塘江古海塘有关。

古海塘,与长城、大运河并列为古代三大工程,被视为中国古代最后的国家工程。受限于涉及地域的广泛、遗存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如今古海塘的知名度显然不及后二者。

但是,对于历史长河中生活在钱塘一带的人民而言,古海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被人称作“捍海长城”。可以说,没有作为安全屏障的钱塘江海塘,就不会有今日坐享安澜的浙江。

滔滔钱江水,巍巍古海塘。随着古海塘文化公园亮相,不妨重新认识一下已经存在上千年的古海塘。

水波恶,海塘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自古以来,钱塘江沿岸富庶优美,百姓安居乐业。生产生活之余,钱塘江大潮的自然奇观,千百年来也吸引着人们。“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数不胜数,是钱江潮声长久激荡的写照。

然而,诗人笔下的雄壮景致,在钱塘两岸百姓眼中曾经意味着苦难。当汹涌潮水日复一日地袭来,农田被淹没,正常生活难以为继。《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为祭大禹南渡绍兴,“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古代杭州人民要在脚下的土地上生存发展,必须要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抵御潮水。在这样的迫切需求面前,海塘应运而生。

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镯唐记》称,在东汉时期“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

这是我国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条海塘,地点大约在今杭州钱塘门到清波门一带。

根据郦道元的描述,也可窥见海塘的最初形态:“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

最早的海塘,受制于材料与工艺,以填土夯实成塘,即“土塘”,也就是今日临平古海塘文化公园入口处所展示那般。土塘不够牢靠,面对海潮持久侵袭,屡修屡坏,屡坏屡修。

此后历朝历代,都投入人力物力对海塘进行加固或新修。从古海塘文化公园的展示也能够看出,最为典型的当属吴越国的竹笼石塘、宋代的柴塘和明清两代的鱼鳞石塘。

公元910年,吴越国开国国君钱镠征集军民沿江修筑海塘,创造性地使用了竹笼石塘法,建成一百余年仍然基本完好。钱镠的竹笼石塘,顾名思义,以竹笼填石堆积成塘,重而不陷,硬而不刚,同时在塘前打下木桩,可以有效减轻潮水的冲击力量。

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城市地位更加显赫,杭州湾两岸人口日益增多。因此,宋代对于修筑海塘,较之前更为重视,在海塘修筑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时的工匠借鉴黄河河工中的埽工技术,采用薪土相间夯筑的方式创造了柴塘。柴塘的塘基以埽牛铺就,其上“层土层柴”,并用木桩联结,抗潮能力大为提升。

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在海塘塘内另开一道备塘河,并在河的内侧加筑一道土塘作为备塘,作为拦潮第二道防线,海塘修筑思路更为开阔。因此,凡是潮汐到达的地方,江海沿岸所修筑的塘都是海堤,并不一定要沿海才叫海塘。

明代嘉靖年间,黄光升主持修筑海塘,设计出一种重型直立式石塘,即五纵五横桩基鱼鳞塘。因其迎水面条石层层内收,貌呈规则的鱼鳞状,故称“鱼鳞石塘”。

清代乾隆登基后,十分重视钱塘江的海塘事务。在乾隆元年(1736年),他便派遣内阁学士刘统勋前往浙江,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学习海塘河道工程事务。此后数年,他多次挑选安排高级官员,参与钱塘江海塘修筑管理决策事务。

从1751年起,一直到1784年,乾隆六下江南。下江南的线路,自京城出发,基本上沿京杭大运河经水路,终至杭州。自第三次南巡起,乾隆认识到“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开始亲临钱塘江海塘一线视察。此后,他每次南巡,均将阅视浙江海塘列为重要内容。

鱼鳞石塘,较之条块石塘,在塘基处理、塘身结构以及抗冲击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乾隆在南巡过程中意识到其“根基巩固,严若长城,表里坚凝,直同峭壁”,故将其作为永久性标准塘进行推广。至此,传统海塘工程技术达到最高水平。

新海塘,立潮头

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钱塘江海塘遗址因江道变迁和治江围垦等原因,已不再发挥防洪御潮功能,只有南岸的西江塘如今还在延续一线防洪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管理部门采用固塘与保滩、治江相结合的策略,由单纯防御转为综合治理,整束宽浅游荡的江道,不仅稳定河道主槽,还增加了多道新的防线,逐步完成钱塘江干流和主要支流防洪封闭圈。

20世纪90年代初,杭州开展标准江堤建设,至2010年底,一线标准海塘基本建成,大大提高了钱塘江流域防洪标准,形成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

在加固和重修旧有海塘的同时,有关海塘的多重价值开始被关注。浙江省、杭州市在确保海塘建设安全前提下,改善海塘沿线生态环境,并融入休闲、旅游、景观等综合功能。

如今,钱塘江下游南岸,钱江世纪城拔地而起,而“超级江堤”的打造,令世纪城成为靓丽的滨水岸线。据杭州市萧山钱江世纪城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介绍,有关部门于2023年首次在钱塘江涌潮河段设计了堤外绿化,丰富了迎水面视觉;堤顶还修筑了彩色沥青防汛道路,将防汛道路与内侧的市政道路结合,把临江空间以公园形式还于市民。

随着钱塘江南北两岸古海塘均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古海塘文化公园等尝试,古海塘在今天非但没有消亡,反而拥有了更多面貌,它不只是防汛防台风的生命线,更是人民共享的生态线。

本周博物

钱镠铁券

国家一级文物,中国现存唯一的唐代铁券实物。唐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李晔为犒赏钱镠平定董昌叛乱,赐其铁券一枚,上嵌金字诏书,内容特别说明可免除钱镠本人九次死罪、子孙三次死罪。若触犯国家其它法律,有关官员也不得过问。千余年过去,这具铁券“铁色如墨,并无锈滥,而金书灿然,光彩夺目,尚如新制”。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