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在春节打造东方生活美学的上海样本
第8版:封面报道 2024-12-23

在春节打造东方生活美学的上海样本

姜浩峰

豫园的东方之美,时刻散发。

1857年的豫园照片。

胡考 《豫园书画善会》中绘有豫园太湖石。

蛇年豫园灯会即将启幕。

2025豫园民俗艺术灯会暨豫园灯会30年特展启动仪式于12月17日举行。

2024法国豫园灯会——鱼跃龙门。

主笔|姜浩峰

应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构建“东方生活美学”话语体系与传播体系,立足上海特色,结合标志性古建筑、匠人、仪式等等打造更富生命力与可持续性的豫园、上海城市文化IP。

“春节快乐!”“春节快乐!”当地时间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竟然响起了此起彼伏的中文的拜年之声。

甲辰春节早已过去,乙巳新春尚未来临。这时候在异国的会场,缘何突然响起如此多“恭喜”之词,大屏幕上更有诸如春联、舞龙、中国结等元素闪现,配乐则也是年味十足的旋律。

原来,在此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春节”申遗成功。

中国代表团面对数十个国家代表到前祝福,发出漂亮的回礼,装着福卡的红包,寓意将春节申遗成功的欢乐分享给更多人。

特别的底蕴在哪里

消息很快传回了国内。12月4日晚间,当豫园股份副总裁、东方生活美学研究院院长胡俊杰看到央视新闻相关报道,情不自禁脱口而出:“不容易。这是长久的期盼,终于梦想成真!”感慨于央视新闻视频中2分25秒出现的往年豫园灯会美轮美奂的样子,胡俊杰加紧再次跟公司相关部门强调:“大家务必克服困难,安全有序进行灯组安装,确保2025乙巳蛇年豫园灯会能够精彩亮相!”12月17日,2025豫园民俗艺术灯会暨豫园灯会30年特展发布会在上海豫园商城举行。发布会上宣布,“三十而立”的豫园灯会,将于2025年1月1日璀璨绽放,至2月12日,共计持续42天,非遗灯会迎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与2025年豫园灯会同日开启的,还有主题为“不止灯彩”的豫园灯会30年暨中国彩灯艺术展,展览将于2025年1月1日至2月28日在豫园商城华宝楼三楼举办。

豫园股份与春节的缘分,不仅仅体现于已经有30年举办历史的豫园灯会,从绿波廊、上海老饭店、上海德兴馆、南翔馒头店、和丰楼的餐饮,到老庙、亚一金饰,豫园股份旗下诸多老字号、老品牌,都与春节相关——反正节前必然是订餐旺季,节日期间那年年岁岁款式不同各种别致的珠宝首饰,自然让消费者感觉平添喜色,购销两旺。比如将传统金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把东方生活美学元素融入产品设计的老庙黄金,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设计、销售领域跑上了信息高速公路。随着企业的运营发展,近年来,比如在珠宝首饰品牌中,豫园股份旗下LUSANT(露璨)、DJULA(珠蕊)等或源于法语或本就是法国设计师珠宝品牌者,也在春节节日消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传统佳节春节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一点,甚至本就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不息的一大原因。从销售额来看,2023年豫园股份珠宝时尚业务实现营收367.27亿元,同比增长11.1%。产品方面,共上新329个SKU,古韵金产品销售达89亿元,同比增长71%。

就在春节申遗成功前不久,11月16日,第五届全球城市发展研讨会暨《2023全球城市发展指数》《东方生活美学消费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新民周刊》记者在现场所见,由豫园股份联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共同撰写的蓝皮书,受到了与会中外专家学者的重视。

有专家认为,在学术领域、理论研究范畴,“东方生活美学”早已被学者提出,学术价值获得了广泛认可,但在当代社会,“东方生活美学”如何影响国人生活,甚至该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当有更深入的探索。更有专家认为,“东方生活美学”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引导消费,以及对各企业探索与构建未来发展路径,都颇有助益。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周斌博士即言:“中国有一句老话叫老料新作,非常形象地表述了我们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转型。东方美学,它是一种历史的美学,也是现代的美学,也该是我们未来的美学!比如现在市面上新中式家具,包括新型建筑的架构,都体现了具有当代色彩的东方美学。我跟贝聿铭先生比较熟悉。他在世的时候,在建筑领域,一直在推动东方美学世界化,正因为如此,他的设计作品是特别有文化底蕴的。”

在周斌看来,把东方美学运用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东方生活美学,是十分值得看好的。当然,新近成为世界遗产的春节,本就是“东方生活美学”之集大成者。

一代代上海人的心梦之地

你见过1857年的豫园吗?2023年秋日的一个午后,书法家胡考先生在几张老照片前伫立,思绪万千。见有人来,胡考不禁如沉吟一般发问。其实,他本人也没有亲眼见过1857年的豫园,只是眼前的照片令他感慨世间事的变与不变。

在一张题为“1857年的豫园”的照片中,胡考看到了园中的太湖石。如今,这太湖石应该仍在。而在展出的同一组照片中,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建的小东门,经历了短短三年,就于1913年拆除了。如果不是摄影术当时早已传入中国,则也许有关老城厢小东门的种种诉说,都无法达到“眼见为实”。

胡考看照片所在的位置,是位于豫园东北角古城公园内的胡问遂艺术馆。自幼,胡考就曾跟随父亲胡问遂到豫园内,曾在九曲桥上过,绿波廊上行。有关豫园的点点滴滴,记在心头,后来落到了笔头。也正因此,在此番“百年黄浦”系列展中,胡考不仅贡献了国画作品《胡问遂艺术馆》,还贡献了另一幅国画《豫园新门》——粉墙黛瓦,与园内青绿,一派典型的江南园林样貌,似胡考的心中之梦。这一点,又与赵抗卫的纸面油画棒作品《百年风云》相映成趣。这位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的作品,看上去更富有西洋油画的味道,画面内容则是中西结合结构的曾经的典型的上海民居——石库门。

“能在我少年时曾经多次进入,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多次参与迎新活动的豫园之侧展出自己的作品,确实很满足!”赵抗卫对记者说,“胡问遂艺术馆近年来连续举办‘胡问遂杯青少年书法比赛’,其中不少小选手在前来艺术馆参加活动后,都会到豫园周边逛逛,就有孩子跟我说,愿意到宁波汤团店吃一碗汤团,或者到南翔馒头店吃一客小笼馒头!当然,也有孩子听说华宝楼上有自己喜欢的展览,慕名前往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和上海史学者仲富兰向记者分析:“豫园无疑是上海的文化地标,承载着上海人的城市记忆和文化认同。”仲富兰认为,特别是春节期间,上海人来到豫园,能够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豫园在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春节中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我觉得是否可以概括为三点:文化传承地,社交汇合地,祈福祝愿地。”仲富兰如此分析——

春节期间,豫园举办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如写春联、猜灯谜、舞龙舞狮等,这些活动代代相传,让上海人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民俗文化。豫园灯会也是春节期间全上海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为“文化传承地”。

往昔上海人过年,常常会举家前往豫园,在这里逛集市、赏灯、品尝美食,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豫园在春节期间人流量大,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汇聚于此,成为“社交汇合地”。

在豫园,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祈福,如在城隍庙上香、在许愿树下许愿等,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和祝愿。就是“祈福祝愿地”。

比起仲富兰来,生长在上海、如今长居欧洲的“80后”女子颖秋对豫园也是情有独钟。2024年甲辰春节期间,她带着4岁的儿子回上海看爸妈,一定要去豫园灯会。“2023年12月,我在法国,看到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园灯会在巴黎风情园举行,激动得不行!我发现真是有不少当地人自掏腰包花钱看展。那时很遗憾错过了。那么回到上海以后,我一定要看看更原汁原味的豫园灯会——记得我小时候,老爸带我去看过,所以现在我带着儿子去看!”哪怕因为客流量大,让颖秋足足排了两个小时队才进入九曲桥,她都觉得值了!“有什么比让自己的孩子亲眼看到妈妈小时候看到过的类似的东西,更有趣呢?”颖秋说。

当然,每个年代的豫园,都是不一样的。仲富兰、赵抗卫少年时,豫园的闹猛,是周边拉洋片的、唱“小热昏”的、卖梨膏糖的等等闹猛;颖秋幼时豫园内还仅有绿波廊、南翔馒头店等等老字号,灯会也不是年年都举办;到了颖秋带着孩子到豫园感受春节之热闹,之所以有着摩肩接踵的人流,是因为高铁和大飞机带来了长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喜欢上海的游客!颖秋甚至在九曲桥上见到了与她同机抵达浦东机场的老外一家,看上去眼熟得很,那家的一个女生会说中文!

让东方生活走入当代

颖秋说,她出国前,和同学、朋友聚会,不会选择去城隍庙一带。“上世纪90年代末直到本世纪初,聚会还是喜欢去一些新潮的地方,比如一些新建成的大型销品茂等等。”颖秋告诉记者,“不过到我们同龄人扎堆结婚的那几年,从当时的董家渡定做一套‘厚缎加蕾丝,配个大拖尾’的婚纱,然后就得去豫园了——毕竟结婚买首饰之类,还是到老庙、亚一等等更靠谱。从此,我们这代人终于感受到豫园商圈的魅力!”

前些年,颖秋出国定居。尽管随着移动互联网发达起来,平时与仍然常住上海的父母、儿时伙伴们都能联系,但仍不免思乡之情。因此,每次回沪,她都选择去豫园逛逛。她的最大发现是如今愿意去豫园逛逛玩玩的年轻人——“95后”“00后”甚至更年轻的小朋友,越来越多!灯会的各种IP,实际上让人感觉很贴近年轻人的生活。那些使用当代化妆品画出精致妆容又身着汉服流连于此的小姐姐们,会直言“这里太出片了”。

胡俊杰说:“对于美的追求古已有之,它以人类追求快乐和幸福的体验为价值基础,指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足。不同于自给自足和物物交换的时代,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美的满足往往与消费环节密不可分。”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之际,可供消费的国货无论品质还是品牌影响力等等,许多是无法与舶来品媲美的。因此消费者推崇进口消费品或者中外合资产品等等。而如今的中国,不仅经历了“中国制造”在全球许多地方具有影响力的阶段,也正迈入“中国智造”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胡俊杰认为,要注意到中国消费者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和全民素质的极大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东方生活美学形成了具有蓬勃需求的消费市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已然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

按照“蓝皮书”所述,“东方生活美学的哲思原点是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和诠释已非常丰富,各流派和而不同,形成了丰富的体系,影响至今”。无论儒、道、墨、法,其多多少少都对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有所影响。其中一个重点在民俗。当下,在春节申遗成功以后,传统民俗可能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呢?周斌告诉记者:“中华民俗文化有着特别多的优势与顽强的生命力,文化样式众多,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等看,都可以找到最为典型的具有非遗色彩传承。”周斌认为,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现代化转型。不仅仅在于他曾提及的新中式家具与建筑,还可以见诸当下生活的许多方面。以迎接新春之际的豫园股份而言,无论是灯会,还是餐饮,都可以将当代元素融入进去。事实上,豫园灯会上的当代元素已经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内容方面,比如在“山海有灵,点亮巴黎”之际,有“琴棋书画嗜酒茶”的演绎:琴有古筝和圆号、棋有围棋和国际象棋、酒有中国白酒和法国红酒……两两相对,体现出一种文化融通。其二是在彩灯制作方面,不仅由春节申遗成功而更关注中华手工制作技艺,也与全国各流派彩灯生产地加强联系,无论是四川自贡还是江苏扬州等地新作之灯,有了更多科技含量。周斌则分析:“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等,都可以应用到豫园灯会上来,让灯会的现实场景得到提档升级,甚至国际传播当中,运用元宇宙等方式来呈现虚拟春节的灯会——不同于实物走出去的另一种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东方生活美学。”至于餐饮方面,周斌称,自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在上海生活了60年的上海人,现在感受到的是近些年来,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愈发地包容和开放,本帮菜的菜肴开始逐步与别家融通——不仅融合了中国的不同地方菜系,还融通世界各国美食和餐饮文化。“我觉得在民俗文化变迁当中,既要根植传统,又要创新性改变和创造性发展。”周斌说。这一点,豫园股份旗下的餐饮企业大有文章可做!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中华老字号”总数达197个,继续蝉联全国之首。而其中,豫园股份旗下“中华老字号”多达19个。近日,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11条措施助力“老字号”传承品牌文化,引领消费热点。包括支持“老字号”企业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支持“老字号”工匠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支持“老字号”培养“传人”,开展技能培训,实施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激励措施等。胡俊杰认为,这为豫园股份旗下包括餐饮品牌在内的老字号守正创新也指明方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党委书记马磊则告诉记者:“从腊八节的一碗腊八粥到除夕夜满满一桌的团圆饭,我们从一道道家乡美食获得味蕾上的治愈,这种治愈和感受也深深刻在一代代人的基因里。从这个角度去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我们的传统文明给予国人的一大福报,也是中国人给予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大礼物。”在马磊看来,“春节不应只是一个传统节日,也一定要成为我们现代人的节日,其校正着现代性的某些缺失,并成为现代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春节的传承,如此重要。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崇辉向记者分析,春节是万家团圆的重要时刻,更是中华文明丰富性、延续性的展现。我们应该呵护好春节、守住年味,将“春节”这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传承下去。魏崇辉特别指出,“东方生活美学”作为标识性概念,是带有原创性的本土文化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上海、豫园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体现。应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应进一步构建“东方生活美学”话语体系与传播体系,立足上海特色,结合标志性古建筑、匠人、仪式等等打造更富生命力与可持续性的豫园、上海城市文化IP。“东方审美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样态。东方生活美学是东方审美现代化的上海样本。”魏崇辉分析道。

更国际化的春节向未来

“生活向美,文化向新”,在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新春即将到来之际,从2024年12月底到2025年2月,豫园股份将推出一系列别致新颖的文旅活动。甚至还将有“非遗贺新春-京沪非遗大集”在上海市黄浦区大豫园片区和北京市东城区中轴线“联欢”,亦即在“非遗大集”这个层面进行交流。

胡俊杰表示,京沪两地文旅资源能够联动起来,秉持“人民非遗 人民共享”的理念,开拓“非遗”新经济,焕新“非遗”新场景,是一种新尝试。特别是在春节申遗成功以后,“汇聚国内外多元化的优质市场资源,助力双城双区项目共创、产业共进、文化共生”,可以向海内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生活向美、文化向新,积极展现当代中国的时尚风貌,让更多国际友人融入东方式的美学生活,爱上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从“东方生活美学”交流对话、豫园灯会30年展暨中国灯彩艺术展,到融入东方生活美学的庙会系列活动,周斌教授坦言:“我从中看到一种跟上国际步伐的变化,不仅可以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也能够做好我们有“东方生活美学”特色文旅产业。把京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更好地展现出来——这里不仅仅是大都市,是有底蕴的大都市,有文化传统的大都市,是传承“东方生活美学”的大都市。豫园股份如此整体设计将东方生活美学融入当下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非常好!”

周斌进一步分析称:“我觉得在以‘东方生活美学’为载体的中国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需要蕴含现代概念与时尚理念。”在周斌看来,恰恰海派民俗文化是在“中西合璧、五方杂处”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既继承了传统地域文化底色,又进一步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特色,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民俗文化气度。“如2024年豫园灯会游览内容,各种以龙为主题的灯彩,还有九曲桥头的‘海错翩然’、《舞春灯》、《龙云赋》、《滚灯舞》、猜灯谜等,都不乏中西文化交融之韵。《山海经》这一远古的经典传统文化著作加以当代演绎,颇具创新性,吸引外国友人的目光。”

周斌在上海交大教授了不少留学生。“我也曾经跟他们交流过,有关他们来中国之前和在中国后的生活和学习。发现在华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使得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的认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就说明,感知中国,更重要来自于自己的亲身体验。我认为加强文化间的交流,包括民俗文化交流,对文明互鉴与推进世界和平发展很有好处!”

“不出国不知道,到了欧洲才发现,有些老外对来自中国的东方传统文化相当青睐。这就像我们往往也喜欢一些西洋东西——当年我在董家渡挑婚纱的想法,不就如此吗?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自中国的商品在欧洲也颇多得到老百姓青睐。这时候,他们需要的异国情调,恰恰来自东方。”这是颖秋的观感。

“春节申遗成功,海外对东方生活美学的提升,不仅扩大了东方生活美学消费的市场范围,也提升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同时还推动了产业在创新、设计、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蓝皮书”上一段话,一番美美与共的美好憧憬在眼前……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