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少林光影四十年:从江湖传奇到文化符号的影像变迁
第20版:封面报道 2025-08-25

少林光影四十年:从江湖传奇到文化符号的影像变迁

陈冰

《少林寺》剧照。

《少林足球》剧照。

《新少林寺》剧照。

超级网红甲亢哥到少林寺拜师学艺。

一份中国武术的影像记忆,一个民族对精神力量的永恒追寻。

记者|陈冰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少林寺这一承载着中国武术精神与禅意文化的符号,便在光影世界中不断蜕变。从李连杰的一招一式掀起全民武术热,到周星驰用无厘头解构少林精神,再到如今融合科幻与悬疑的现代演绎,银幕上的少林身影始终与时代精神共振。近四十年来,少林题材电影不仅记录着中国武侠电影的兴衰,更折射出观众审美与文化认同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硬桥硬马的“以武证道”

1982年,张鑫炎执导的《少林寺》横空出世,以0.1元的票价创下1.6亿元票房奇迹,相当于如今的百亿量级。这部电影如同一道惊雷,让封闭多年的中国观众第一次在大银幕上见识到少林功夫的震撼——李连杰饰演的觉远和尚,在嵩山古刹的晨钟暮鼓中演练“少林七十二绝技”,虎拳的刚猛、长拳的舒展与棍法的灵动,通过实景拍摄的硬核动作戏,成为一代人的武术启蒙。

此时的少林电影,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少林寺》以隋末农民起义为背景,将少林武僧塑造成反抗暴政的义士,觉远为父报仇却最终放下屠刀的情节,既满足了观众对“快意恩仇”的朴素向往,又暗合“止戈为武”的传统哲学。这种“以武证道”的叙事模式,在同期作品中不断延续:1984年的《少林小子》以漓江山水为舞台,将少林功夫与民间生活结合,一群少林武僧化身渔民,用拳脚守护家园,轻松明快的风格中仍坚守“侠义”内核;1986年的《南北少林》则聚焦南北少林武僧联手抗清的故事,李连杰饰演的智明和尚在烽火中践行“护国护民”的少林宗旨,硬桥硬马的武打设计与家国情怀的结合,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少林电影几乎都以历史为背景,且高度依赖实景拍摄。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初祖庵等标志性场景反复出现,僧人练功时的呼喝、兵器交锋的脆响,甚至是武僧们黝黑的皮肤与结实的肌肉,都透着一股真实的力量感。这种“去戏剧化”的呈现,让观众相信少林功夫是真实存在的“国术”,而非虚构的江湖传说——《少林寺》让观众看到的不是飞檐走壁的神话,而是汗水与坚持铸就的功夫精神。

20世纪90年代:融入更多的江湖元素

到了90年代初,少林题材开始融入更多江湖元素。

1993年的电视连续剧《情定少林寺》(又名《武林奇缘》)将武侠与爱情结合,讲述少林弟子与公主的禁忌之恋,剧中少林不再是单纯的“功夫道场”,而是充满人性挣扎的舞台——僧人在戒律与情感间的徘徊,让少林文化多了一层“人情味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反派角色李辅国是由女演员反串来演的,有人评价这个似东方不败又高于东方不败的角色,超越当年的林青霞,以至于不少人因为反串角色帅气逼人、霸气十足而成为人们收看此剧的唯一原因。唯二原因则是全剧十几首原创配乐都由黄霑和鲍比达操办,并且推出原声大碟,这样的做法在90年代是非常罕见的,至今多首片中曲仍然被众多港台影视剧所用,光是看看坣娜反串,听听大师的配乐,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值得考古的神剧。

1994年的《洪熙官》(又名《新少林五祖》)中,李连杰饰演的洪熙官作为少林俗家弟子,身负少林绝学,在反清复明的斗争中与少林弟子并肩作战。影片中“少林十虎”的群像塑造,将少林功夫从寺庙延伸至民间,展现了少林文化在江湖中的传承与裂变。元奎作为武术指导,设计的武打动作犀利流畅,李连杰作为一代功夫巨星,打斗场景自然不必说,关键是小演员谢苗的打斗也干脆利落,再加上王晶的鬼马搞笑桥段,让这部影片成为央视6套的常驻影片,即便过了几十年,现在看来依然充满童年的美好回忆。

进入90年代中后期,随着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影响扩大,少林题材开始突破传统武侠框架,呈现出多元探索的态势。

1996年的《龙在少林》是这一转型的标志性作品:释小龙饰演的少林小和尚与元彪饰演的江湖骗子意外结伴,在现代都市中展开冒险。影片将少林元素从古代江湖抽离,放入现代语境——小和尚用少林功夫对抗街头混混,用禅理化解都市人的功利心,这种“古今碰撞”的设定,让少林文化第一次以“治愈符号”的形象出现。

真正颠覆观众对少林认知的,是2001年周星驰的《少林足球》。这部电影彻底打破了少林题材的严肃基调,少林弟子们放下禅杖,穿上球衣,将铁头功化作头球绝技,用旋风腿踢出香蕉球。周星驰用无厘头的方式解构了少林功夫的神圣性——曾经护国安民的绝技,如今成了踢足球的“技能包”;庄严的少林戒律,变成了“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的市井哲言。但有趣的是,影片在解构的同时又完成了重构:当“少林队”在决赛中以残缺之躯对抗黑恶势力,当阿梅用太极功夫守住最后一球,观众看到的仍是少林精神中“不屈不挠”“以弱胜强”的内核。

21世纪:少林的新可能

2007年的《少林寺传奇》回归了历史正剧风格,以南北朝的乱世为背景,展现少林武僧保家卫国的故事,剧中的不少演员都是武术冠军,因此对少林武术的套路进行细致的还原,试图让观众重拾对传统功夫的敬意。但剧情本身的漏洞太多,无法还原少林文化的本真。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世纪之交创作者的文化心态——在全球化浪潮下,既渴望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又担心过度现代化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消解掉。

2010年后,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崛起与全球化步伐加快,少林题材开始承担起文化输出的使命,同时在类型融合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2011年的《新少林寺》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在这部由释永信做监制之一的影片中,刘德华饰演的军阀侯杰在经历家破人亡后遁入空门,在少林寺的禅修中完成从“施暴者”到“守护者”的转变。

影片虽以民国为背景,却努力融入了大量现代价值观——对战争创伤的反思、对生命平等的探讨,试图让少林精神突破地域与时代的限制。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在各方面都显得非常陈旧的影片。全片充满了浓浓的说教意味,少林寺在这里不仅是一座宣讲佛法、普度众生的寺庙,俨然成了乱世中苦难民众寻求精神寄托和肉体庇护的圣地,这让《新少林寺》更像是一个以少林寺为主题的巨大植入广告,充满了臆想的英雄人物和廉价的说教。

这一时期的少林影像开始频繁出现跨国合作。2016年的《功夫瑜伽》中,成龙饰演的考古学家与印度瑜伽大师联手,用少林功夫与瑜伽术对抗反派,影片将少林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并置,企图展现东方哲学的共通性,但不得不说这种融合并不成功,但从另外一个层面讲,这种跨文化呈现虽容易流于表面,却让少林文化的影响力从东亚扩展至全球。

多元探索:少林纪录片涌现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了聚焦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纪录片《走进功夫世界》,以少林寺武僧群体为切入点,展现他们坚守千年传承的生存状态。他们既会在练功房练习铁砂掌,也会用手机直播武术教学;既遵守“过午不食”的戒律,也会为了比赛调整饮食。这种真实的记录,让观众看到少林寺并非活在历史中的“标本”,而是不断适应时代,在传统训练与现代生活间取得某种微妙的平衡。

与传统的纪录片不同,2016年播出的五集纪录片《功夫少林》,没有按照少林僧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实时拍摄,而是选取具有戏剧性的人物,穿插着不同的少林功夫,以高质量的拍摄手法将少林功夫一点点展现在大众面前。

比如经常去外国交流、与时俱进的释延波,一出场就将他在健身房训练的镜头和车流、西式建筑等城市元素结合在一起,让人们看到了虽然身处少林,但依然可以追求新潮时尚。除了释延波进行中外武术交流,还有苦练童子功的释延松,参加搏击比赛的释延孜,从中揭开少林功夫背后深藏的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

这一点与超级网红甲亢哥到少林寺拜师学艺,武术教练梁小龙用流利英文教学如出一辙。特别是梁师傅的禅意金句“It's pain it's life;It's pain it's you.(这种痛是生活,这种痛也是你。)”,让网友直呼“Master Liang符合全球人民对功夫大师的想象”。

在国际合作方面,2024年中马合拍的纪录片《少林传武者》,聚焦少林武僧延智在马来西亚传播少林功夫及禅医文化的故事。通过个体叙事折射中华文化“留得住、传得开、被喜爱”的海外传播模式,这种设定折射出中国当下的文化自信——不再将少林文化视为封闭的古董,而是相信其能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创作趋势来看,如今的少林影像正逐渐摆脱“功夫片”的单一标签,向更广阔的题材领域拓展。无论是喜剧、科幻还是现实题材,少林元素的出现不再仅仅是为了展示动作场面,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参与到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武力与和平”等命题的探讨中。正如影评人所言,“四十年后的今天,银幕上的少林早已不是一个具体的寺庙,而是中国人对力量与智慧的想象集合”。

回顾近四十年的少林电影,变的是形式——从硬桥硬马的功夫片到类型融合的商业大片,从历史正剧到科幻喜剧;不变的是内核——对“侠义”的坚守,对“禅武合一”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追求。银幕上的少林身影始终在回答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力量”?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