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温柔的暴政
第80版:影视 2025-08-25

温柔的暴政

孟渐新

撰稿|孟渐新

当成年人将未成年人变为精神容器,剥夺其自主探索世界的权利时,本质仍是温柔的暴政。

澳大利亚黏土定格动画《玛丽和麦克斯》以其独特的画风和跨越年龄、地域的笔友情谊打动了许多观众。然而,在欣赏其艺术成就之余,影片对精神疾病的描绘方式,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影片中描述的看似是一对“忘年交笔友”玛丽和麦克斯,然而你会发现,早期玛丽的回信,类似“成为麦克斯朋友”的“求友信”。

朋友间平等的相互交流,变成了展示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犹太老人麦克斯对人生、社会的哲学思考(如“人类毫无逻辑可言”)。这些思考被呈现得深刻且富有智慧,成为年幼的玛丽(8岁开始通信)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成长指引。

影片结尾的那封信,麦克斯索性“不装了”,坦言“我选中了你”,颠倒了最初是玛丽在邮局随机挑选写信对象的事实,似乎要说明友谊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神圣化”的倾向,赋予了麦克斯近乎“绝对正确”的权威光环,而玛丽作为一个认知尚未成熟的儿童,几乎全盘接受和内化了麦克斯的观点。

这本质上是一种“叙事特权化”——麦克斯的视角和哲思被置于叙事的绝对中心;这也可能导致观众忽略一个重要问题:一个饱受精神困扰的成年人,有时带有反社会倾向的、未经验证的悲观世界观,是否真的适合成为一个8岁儿童认识世界的指引?

影片将这种“单方面输出真理”的模式,美化为“笔友”“灵魂伴侣”,以至于发展为得不到笔友的“谅解”,玛丽几近崩溃乃至自杀——影片最令人不安的并非玛丽的自杀未遂,而是她成年后带着婴儿站在麦克斯遗体前的定格。这一刻暴露了这段友谊的暗面:一个孩子被成年人的世界观深度塑造后,终其一生未能真正“成年”。玛丽将女儿展示给麦克斯遗像的举动,像一场无声的“精神认亲”仪式——她从未走出麦克斯用信件为她筑起的认知围城,甚至试图将下一代也引入其中。

当成年人将未成年人变为精神容器,剥夺其自主探索世界的权利时,即便披着“救赎”的外衣,本质仍是温柔的暴政: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精神影响力与关系,天然存在不对称性。

而影片又是如何塑造麦克斯的“权威”呢?是通过精神疾病。麦克斯的阿斯伯格特质(如社交困难、刻板行为)以及他的哲思,共同构成了他“独特魅力”的一部分。这种“病理经验的浪漫化”,简化了患者的真实困境,将精神疾病浪漫化和美学化。当麦克斯的病症与其“智慧”深度紧密捆绑,容易给观众留下“精神疾病是天赋或深刻洞察力来源”的印象。这种“浪漫化奇观”,消解了疾病的现实意义,并将它们转化为一种可供欣赏的“奇特性”或“诗意”,何尝不是另一种温柔的暴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