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书写浦江梦
第54版:文化 2025-08-25

书写浦江梦

姜浩峰

上图: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右图:毛佳樑在上海书展发言。

右图:毛佳樑著作《浦江筑梦》。

左图:樊芸正在撰写“我当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相关故事。

心怀浦江梦,梦想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前行。一起书写过去,书写当下,书写未来。

主笔|姜浩峰

“四十多年来,我有幸参与了这一段激情燃烧的难忘经历,也共享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要感恩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8月13日上午,在上海展览中心2025年上海书展现场,毛佳樑颇为动情地说。从基层单位做起,一直到担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毛佳樑不仅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上海飞速发展的年代,也亲自参与到上海这座魅力无穷的城市之规划、开发之中。及至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作为上海城市规划领域资深专家,毛佳樑仍不忘对曾经的工作做一番深情回望与系统梳理。当天,他的《浦江筑梦——为建广厦千万间》首发,不仅吸引了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等机构的老朋友前来,在签售环节也吸引了不少现场书迷。魔都人均住房面积从1979年的4.3平方米,截至2024年底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7.57平方米,且住房品质不断攀升,其中“魔法”何在,人们都想从书中找到答案。

而8月18日上午,“躬行十八载,诤言见赤忱——全国人大代表樊芸履职研讨会”同样在上海书展现场举行。《新民周刊》记者了解到,樊芸正在梳理自己的履职经历,撰写2008年至2025年“我当人大代表这些年”的故事。其中涉及城市旧改等方面,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都市面貌的改观,市民居住水平的提升等等情况。目前来说,在上海,哪些老房子该保留,哪些该改造,哪些该拆除,樊芸的调研成果,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为了百姓生活品质提升

与共和国同龄的毛佳樑称,自己“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成长”。在从上海市杨浦区房地局中专毕业后,毛佳樑上山下乡到黑龙江国营农场。1979年返回上海。他所看到的上海是“住房难、交通难、就业难”。这一段困难,如今生于21世纪10年代、20年代的孩子有些很难感受到了。比如1993年以前,上海是没有一寸地铁的!所谓交通难,大抵是加长版巨龙公交车都无法塞下每天上班高峰时的市民。“回到上海走上工作岗位,就像进入了社会大学堂,一直有种边学习边‘充电’的感觉。”在基层房地部门工作的毛佳樑,投入到参与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的工作。“那时,尽管上海人平均居住面积才4.3平方米,但其中还有一些市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仅有2.5平方米。”毛佳樑对记者说。

当年一张定价20分的《上海民居》邮票,典型的石库门建筑。比如如今走到陕西南路287弄步高里等处,仍然能见到一些类似的石库门建筑,仍然有居民出入其间。但在邮票发行的年代,上海市民许多并不住在石库门弄堂,还有不少人居住在二级以下旧里。有些房子——一层是砖木结构,二层外墙、地板都是一些并不牢固的木板所搭,为了借取屋顶面积搭阁楼,住户不得不搭建老虎天窗。在那个年代,毛佳樑开始接触城市规划后,想到的是——规划不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物事,而是该如何切实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难。也有老领导告诉他,规划上的绿化用地不要挪作他用,不要成“塑料花”。

毛佳樑称,在调到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工作后,认真向老同事、老专家学习,愈加感觉到城市规划要与时俱进,要有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既要有战略引领,要有底限管控。“我曾在区里单位工作一些年,从旧城改造到新区开发,我的感觉,规划还是要务实,要为老百姓实际生活改善着想。”

“2001版总规”落地时,人们发现,上海的城市规划不再仅仅着墨主城区,而是探索九个新城,此后又微调到七个新城,而今建设五个新城。“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闵行等区域试验卫星城,到2001版总规探索‘新城’,及至如今建设‘五个新城’,如何在产业发展、道路交通、人居环境等等方面达到统筹、综合平衡,发现发展的契机,规划里确实有学问。”毛佳樑说。在《浦江筑梦》一书的第283页,有这样的表述,提及当年上海市如何充分认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毛佳樑回忆,当时上海中心城区土地面积占全市10%,而人口占60%,集聚专业人才超过70%,高校科研院所达80%,而拥有90%土地的郊区,相对而言各类资源明显短缺。在学习中思考,毛佳樑和他的工作伙伴们都深深认识到城郊将会为上海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主席冯国勤为《浦江筑梦》作序,其中写道,“佳樑同志是一个尊重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面对工作困难的人”。冯国勤还称,“不管到哪个岗位,他始终保持不断进取的心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努力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特别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等专业知识,坚持学以致用”。

在新书发布现场,《浦江筑梦》一书的出版方学林出版社表示,毛佳樑是上海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撰写了不少当年深度参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回忆文章,并在其老同事、老朋友中引起不错反响,于是出版社方面与他一拍即合,认为可以结集出版。

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则说,在他于规划局工作期间,曾长期与毛佳樑共事。“世博园区、黄浦江两岸、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规划,都留下了毛佳樑工作的深深印痕!”退休以后,毛佳樑参与“2035总规”咨询团、援疆援滇规划专家组。按照毛佳樑自己的话说,“我的职业生涯始终与这座城市的脉搏紧密相连,上海就像母亲一样,培育了我,滋养了我”。也正因此,凡是上海这座都市有需要,他都会倾尽全力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毛佳樑在现场还表示,“在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从城乡规划到当前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不仅是描绘城市蓝图,更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落地、城市长远发展和人民根本福祉”。换言之,当初解决住房难,是为了百姓生活品质提升,之后乃至如今的规划,依然是为了百姓生活品质提升。

“书中记录的案例、访谈和工作思考,既是我在实践探索中的学习体会和收获,也是所在单位同事共同努力的成果。如果没有老领导的言传身教,没有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确实难以完成组织上部署的各项任务。”毛佳樑此言,也道出了类似城市规划这般工作,一定是集体努力,团结向前才能取得实绩的。

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在投身城市规划工作之初,毛佳樑已经在思考上海市中心一些老城区该如何进入未来。2004年,时任上海市规划局局长的毛佳樑与时任副局长伍江等人实地考察相关街区以及相关优秀历史建筑,了解到尽管一些区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希望能够在局部区域拓宽道路以疏解交通困境。毛佳樑意识到,需要对上海中心城区历史风貌区的道路进行全面调查和梳理,确保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重要元素——道路风貌得以保留。这一观念在当时来说,注意到的人并不多。

在市领导的赞同和支持下,当时的上海市规划局组织相关部门,迅速对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调研,梳理出144条风貌保护道路,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2005年编制《上海市历史风貌道路保护规划》,经市政府批准,明确把风貌道路分为四大类。其中第一类道路将“原汁原味”地保护、保留。这些享有“最高保护级别”的道路共64条,后来被老百姓称为“永不拓宽的道路”。此后,上海在优秀历史建筑和44片历史风貌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历史风貌道路的保护。

樊芸在撰写“我当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相关故事的时候,也专辟一章,写对城市更新的深层思考。樊芸的本行是房地产评估。对于城市更新,她的视角与众不同。她注意到,政府对城市更新的相关政策,早已从“拆改留”变更为“留改拆”。看似是字面顺序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轻重缓急拿捏感的变化。能留则留,成为城市更新的一种共识。但一个“留”字,如何把控,何其难哉?怎样界定文物,怎样更好地进行保护?樊芸是上海人,她对上海的理解,在她有关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城市更新与新城规划的建议中有非常丰富的体现。在调研城中村等情况后,她的体悟,她的疾呼,是为了什么?感觉还是为了上海成为更好的上海。樊芸还透露,通过多年实践,可追寻到一些旧改规律。比如文物是否可移动保存?怎样移动保存?如何将经验总结成可复制的标准?

樊芸透露,她所参与的静安区张园平移保护之评估,就是一个范例。张园本是19世纪末无锡籍富商张书和所建私家园林。后来张书和将之对社会开放,一度成为清末至中华民国初成立时一个政治活动、文化娱乐的中心。可再之后,随着张书和故去,张家由于种种原因,将张园土地一步步卖给不同的商人。也由此形成不同的开发商在张园故地建起了不同风格的石库门建筑。当历史的车轮转动到21世纪10年代末20年代初,今日的我们该怎样对待张园?张园内生活的老居民,面对的是老石库门建筑长期塞入过多人口后,有着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搬离张园,住进新小区,某种程度是生活的改善。对于整个上海市来说,在位处市中心的老静安保留这一“露天的石库门建筑博物馆”,会给这座城市以很大的贡献!但为此,必然地要变更土地用途。因拆迁搬离的,该获得多少补偿;投资张园旧改,并推进商业的,又将给以什么样的政策?林林总总,政府需要统配协调。其抓手,无疑需要专业公司来评估出相关数据。而听樊芸娓娓道来,则能感受到评估师要精准评估,往往需要内心的人性化操作。将心比心,才能让各方信服!

诚如爱建特种基金会理事长范永进在书展研讨会现场评价樊芸,樊芸是记者笔下的犀利姐,同侪心目中的励志姐,也是百姓心中的温柔姐。她作为人大代表的思考,也是本着人民的需要而为。

在上海书展上可以看到,如毛佳樑、樊芸这般心怀浦江梦,梦想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前行地人,是在书写过去,书写当下,也在书写未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