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专栏作家
Columnist
假装专家,低空观察
似乎也没有多少人在乎真假。去较个真,反而会被认为是在“扫兴”。
电影《浪浪山的小妖怪》的一次宣传活动上请了两个被打上标签的热点人物,舆论场上引发了很大的纷争,据说还严重影响了电影后期的票房以及公司的股价。“据说”而已。
两个被打上标签的人被反复咀嚼、批判、拥护、“捆绑”,用于魔法对攻,从正反两个方向阐释各种意义,互联网上形成铺天盖地的浪潮之后,事实原初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关心。
就真的不应该有人出来澄清一下吗?这两个人到底说了什么?他们和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两个人代不代表电影官方?
事实是,信源没有了,只有热搜;真相不重要了,只剩下了流量和情绪。
我记得最先刷到这条视频的时候,那位博主已经对事情做了“定性”——电影主办方“邀请”两位来站台,两人的标签和电影的“合家欢”不匹配。
后来有人说,两人只是在一个看片会现场做了表达,不能代表官方的立场。我能够看到的是,苏敏本人连电影的名字都说错了,把电影名说成了“浪浪山的小猪妖”。
这件事代表了我们当下传播的常态:无法回溯到信息本身,网友被剪切、拼接、二创、情绪加持的碎片所左右。
从主观上说,转发这条信息的大部分人不关心事实原来是什么样子;从客观上说,海量的信息污染,已经让我们难以溯源信息最初的样子。
作为新闻评论员,长期以来,我的工作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回溯信源。现在这种工作变得越来越艰难,甚至不可能。很多被顶在热搜上的“极端言论”,其实很难溯源是谁在什么场景下说的,前言后语是什么。关键的是,大家也不关心他原初是什么样子的,而是执着于它被传播出来之后的样子。
再比如,武大图书馆那档子事,一度“传”出杨某某被香港浸会大学博士除名,好几家机构媒体把这个没头没尾的东西当成“新闻”给发了。机构媒体上了当,但至少是个“证伪”,由媒体撤稿能够证明这个消息是假的。
除了前面所谓“杨某某被博士除名”,还有贵州一位落马的女官员用国家资源挖比特币,赚了多少亿的消息,前几天也是传得不亦乐乎。这种没头没脑的“信息”,往往爽感剧烈。信源在哪里呢?不知道,但是充满着“情绪价值”,似乎也没有多少人在乎真假。去较个真,反而会被认为是在“扫兴”。
我有一个悲观的判断,今后信息承载的功能,是否主要就是“情绪价值”、站队需求:真假无所谓,开心才是关键;细节无所谓,关键要满足站队需求。传说中的“娱乐至死”终于在赛博空间里开出了“彼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