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勋书法扇面。
书法能脱离“馆阁”气,得颜书清雄厚重、浑穆沉雄之韵,用笔沉劲,筋肉浑融,气象博大,呈现出笔墨饱满、敦重之态,颇具沉浑凝练之意趣,一洗“馆阁”书风的僵硬陈腐之气。
撰稿|陈晚龄
眼前是一把无骨洒金扇面,长只有38厘米,宽11厘米,可见是一把典型的女扇,也可算是古代闺阁女子的“标配”之一。仔细品鉴,正面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伊立勋的字。说起伊立勋,名声不可谓不大,他是清末大书法家伊秉绶的后裔。据史料记载,伊立勋承继祖风,一生学汉碑,真草篆隶无所不能,尤以篆书和隶书闻名。他的书法尤其擅长宗法秦汉碑刻,深得《峄山碑》《泰山刻石》等秦篆精髓。隶书则取法《礼器碑》《乙瑛碑》。篆书风格工整匀称,线条圆润挺拔;隶书结构方正,波磔分明,深受金石学影响。
在扇面上写书法,古而有之。文献记载中以“羲之书扇”流传最早。伊立勋此幅小楷写在一张女用洒金的扇面上,总计26行,长行统一为八个字,短行统一为四个字,署款为三行。字如黄豆大小,书笔精致,典雅清隽。所书内容录的是《西都赋》180余字,笔笔不苟,认真工整,书法能脱离“馆阁”气,得颜书清雄厚重、浑穆沉雄之韵,用笔沉劲,筋肉浑融,气象博大,呈现出笔墨饱满、敦重之态,颇具沉浑凝练之意趣,一洗“馆阁”书风的僵硬陈腐之气。署款三行的字更小,仍是笔笔不苟,曰“辛巳仲夏书西都赋,文娴女士雅属,汀州伊立勋时年八十有六”。接下来盖了二方白文小印——“伊人”和“任圣之后”。扇面的引首处也分别盖了二方白文印“赐砚家风”和“陵斋”。作为一位耄耋之年的高龄书家,能写出如此超妙的书法,实属不易矣。
伊立勋寓居上海多年,他书临各体名扬海内外。光绪十九年(1893年),我国商业界有广泛影响的报纸—《新闻报》在上海创刊,当时许多书法家争着为这家报纸题写报头,该报最后选用了伊立勋的隶文,这一年他38岁。这一际遇使他身价倍增,有的报刊甚至把他捧为“海上第一书家”,遂引来许多人慕名乞墨。他每到一处,就有人请他写字,真、草、隶、篆无所不求。一次伊立勋在城隍庙与朋友饮茶,有人备好文房四宝,请他写“关中同乡会馆”六字,执意要写颜真卿《多宝塔》体;又一次,有人请他赴宴,酒酣耳热之际,请他当场作书,指名要写《石鼓文》书体。要知道,当场挥毫与在自家书房斟酌一番再动笔,效果大不相同。伊立勋虽然努力,但终究力不从心。从此,他刻苦临习各种书体,书法艺术逐步长进,既承袭祖荫,又自我造成。于是,订润卖字,一应百求。后来,上海扫叶房将他临写的《天一阁本石鼓文》《长垣本华山碑》《北宋版本多宝塔》《孙过庭书谱》等汇辑刊印,使得伊立勋书法名声闻于海内外。他一生以卖字为业,生计优裕,还有《石琴吟馆题跋》一卷刊出,绝少见。少为人知的是,他的父亲念曾,也承家学,这样算下来,伊家一门三代均是书家,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