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讲话 2017年3月5日
首席记者 姚丽萍 文 田智超 图
【高光时刻】
全球卓越城市,其社会治理会呈现怎样的样貌?
当上海日益成为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精细化的社会治理,如何体现“绣花般”精细严密的章法和鲜活灵动的气韵?
上海在探索创新中给出答案:以法治为核心的新思维,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工具,以自治共治为特征的新路径,精心编织出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顺风耳”
烟花爆竹“销声匿迹”
2016年1月1日起,《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修订后实施。迄今,申城连续4年实现元旦春节期间全市禁放区域“零燃放”,千年习俗为之一变,赢得市民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何以“零燃放”?依法共治,精细化管控,就是答案。
申城的“绣花”功夫从源头管控开始——禁止生产,对烟花爆竹经营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批发,严格落实经营许可制度,持续缩减市场烟花爆竹投放总量。
同时,全过程监管,管控单元到边到底,重要节点精准设防。除夕夜、初四夜间和元宵夜间等重点时段启动一级加强勤务等级,4.8万余名公安民警和消防官兵压到一线,与40余万名“平安马甲”混合编组、划片包干、巡查监护;全市公安消防部队实行二级战备,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准备。
此外,全社会发动让“零燃放”家喻户晓。4年来,市通信管理局协调三大运营商,每年在元旦、除夕、初四、元宵等重要节点向全网手机用户发送烟花爆竹提示短信。同时,基层工作细致入微,街镇、居村委、业委会、物业公司现场解答烟花爆竹安全管控政策,挨家挨户开展“入门式”宣传告知。
“火眼金睛”
电子警察“一网打尽”
2017年3月,《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实施。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看看马路交通就知道了。不久前,一段视频刷爆朋友圈——上海高架上,鱼贯通行的车流,有序、流畅、壮观!如此美好的交通图景,离不开通行者的高素质;素质养成,离不开法治的完善、精细化的管理,而智能化的管理升级,功不可没。
2017年,申城扩大各类电子警察的安装数量,基本实现各区全覆盖。2013年开始,申城就以每年数百套的速度建设电子警察。2015年,利用电子警察非现场执法共查处交通违法行为622.7万余件,同比增加近30%。“十三五”期间,申城继续保持同样的电子警察建设规模,严查机动车滞留路口、违法变道、违法停放,提升执法管理效能。
在申城,运用了互联网新科技的交通管理,事半功倍,不只在于方便执法,也在于方便市民守法。
电子警察的记录与当事人知晓之间存在时间差,为提高执法效能,条例明确公安机关除通过邮寄等方式送达处理通知之外,还应借助手机短信等形式,在第一时间“点对点”告知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此外,驾驶人或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应当自处理通知送达之日起15日内接受调查、处理;对违法行为无异议,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接受处理。
伴随“互联网+交通管理”不断推进,在电子警察同时抓拍多种违法行为之外,面对罚单,扫二维码,即可在线缴纳罚款,既保障执法权威,也促进尊法守法。
“最强大脑”
“城市大脑”指挥若定
近年来,上海社会治理引入了高科技,如虎添翼。现在的上海,大到违法建筑、夜排档等城市管理“顽疾”,小到乱张贴、乱堆物等城市“小病”,在日渐强大的“城市大脑”指挥下,都能得到快速处置。
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主控大厅,占据一整面墙的大屏幕上,数据每隔几秒就会跳动变化。1200多平方公里的浦东每天发生的大小事,都能在这个“城市大脑”主屏幕上通过数据或图像显现。
居民小区是否存在群租?工地上工人是否戴着安全帽?小区消防通道是否被占据?哪个窨井盖丢失?这些问题如果人工排查,费时费力,而“城市大脑”通过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做到了自动排查、自动报警。不仅提高了处置速度,还能前后方连线,动用无人机、调动监控探头,开启“上帝视角”俯瞰全局。
“城市大脑”覆盖的绝不只是城区。周浦界浜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其“家门口”服务站安装监控设备,并设置叫号服务终端和高拍仪监督终端,引入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智慧平台,村民可以通过家里的有线电视评议村干部工作。几十组监控摄像头也组成了一道安全防线,突发情况一览无余,能及时干预处置。
【大事记】
2015年1月
5日,上海市委一号课题“1+6”文件发布。上海的目标是,经过3-5年努力,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使基层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017年3月
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
2018年1月
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过去5年,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创新迈出坚实步伐。
【记者手记】
一流城市 一流治理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实现这个目标,上海的社会治理,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足了功夫,既有制度供给的先进性,也有技术路径的先进性。
自上海市委“1+6”文件出台以来,基层社区治理中,自治共治受到空前关注,全市所有街道办事处组织架构中出现一个新机构:自治办——组织、引导、服务辖区内的居民自治共治,不断丰富社会治理新路径,通过自治项目,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自治共治水平,提升家园品质;绣花般的社会治理,不但让广大市民成为受益者,而且成为参与者,收获感、成就感双丰收。
《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一系列与社会治理重大课题密切相关的关键制度供给,让治理成效有法可依。
此外,“互联网+”为申城社会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交通大整治的成效,充分印证了新技术推动社会治理事半功倍。而当“互联网+”用于社会治理,所有的技术更新,都将促进全社会增强守法意识,引导全民自觉形成尊法守法习惯;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