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戈壁一声巨响  中国挺起脊梁
第51/52版:国庆特刊/大路朝阳 2019-10-01

戈壁一声巨响 中国挺起脊梁

原子城爆轰实验场

青海海北州原子城全景 李勇 摄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二二一基地二分厂组装完毕后,在这个鲜为人知的“上星站”,通过零次列车运往罗布泊

才福旦回忆自己的活佛舅舅、海北第一任州长夏茸尕布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吸引观光游客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特派记者 范洁 文 特派记者 李永生 图

青海 海北原子城

中国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总面积1170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原子城始建于1958年,对外称“国营二二一厂”,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1995年5月15日退役,成为世界上唯一主动退役的核武器研制基地,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海镇,现为海北州府所在地。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湖北岸,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广袤苍茫的金银滩草原,诞生了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也诞生了让新中国挺起脊梁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

作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里曾是鲜为人知的神秘禁区,如今化剑为犁成为生态新城,但使命与光荣从未远去,一如这座城市的名字,与共和国的和平安宁紧密相连——中国原子城。

历史抉择 艰苦创业

20世纪50年代,我国面临严峻国际形势,研制核武器、发展原子能工业,是国家独立、民族自强的重要保障。从四川、甘肃到青海,专家组辗转踏勘为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址。

“外人难以进入,但是内部通信必须自由,可以进行严密的控制以防泄密,可以牺牲舒适的环境以确保隔绝。”这是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制定的选址原则。金银滩草原进入视野,距离青海省会西宁102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四周群山环抱,出入只有一条道路,非常适于保密。

1958年11月,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建设工程启动,代号“国营二二一厂”,对外称青海矿区。来自全国的建设者顶风冒雪开进西部草原,以三顶帐房起家,在高原牧区盖厂房、修铁路、建公路,开荒种地、打猎抓鱼、饲牛养羊。

93岁的周存明老人记忆犹新,1960年从部队转业来到青海,投身二二一基地建设。海拔高,时有风雪冰雹,平均气温在零下0.4℃,一年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我们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烤饼,喝的是融化雪水,每天工作徒步十多公里,在这片树都种不活的地方扎了根。”

第一批新房建成后,担任二二一厂厂长的李觉将军下令,“把新建的房子让给科技人员,干部一律住帐篷。”基地人员克服千难万险,工程进度不断向前推进,1962年底,小电厂、机修厂、爆轰试验场及小量生活设施建成;1964年,一个水、电、暖、路齐备,集科研、生产、生活为一体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草原上拔地而起。

东方巨响 勇攀高峰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596”,是以苏联毁约的1959年6月作为代号的一颗“争气弹”。

伴随二二一基地建成,原子弹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职工扎根高原,全面展开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全国先后有26个部、20个省市自治区、900多家单位对二二一基地生产全力配合,解决了近千项重大难题。

1964年6月6日,二二一基地爆轰试验场成功进行1:1全尺寸模拟冷实验,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奠定基础。9月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二二一基地二分厂组装完毕后,从厂外0.5公里处的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小站“上星站”,搭载零次列车运往罗布泊。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

不过,二二一基地却依然宁静。看到《人民日报》上的号外,很多人才后知后觉:“我们居然是在制造原子弹!”当时,北京一对夫妻分别接受任务到二二一厂,但均未告诉对方自己去了哪里,写信得从北京某地转一大圈才能递达,直到原子弹爆炸的庆功晚会上,惊喜地发现了对方:原来他们工作的地方仅隔着一堵墙。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科研人员不断攻坚克难,攀登高峰,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正如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所述:“在这块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内,攻克了原子弹、氢弹的尖端科学技术难关,成功地进行了16次核试验,实现了武器化过程,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武器装备部队,壮了国威、壮了军威。”

化剑为犁 生态新城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的发布,直陈我国对于核武器立场。

198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文撤销二二一厂。按照世界最严格的核污染处理标准,对核废料集中焚烧填埋,使之达到国际公认的“三级退役标准”,不加任何限制地永久性开放。1994年6月15日,国营二二一厂向青海海北州正式签订移交协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化剑为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这个基地位于青海省,曾为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作出历史性贡献。这个基地环境的整治,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法规的要求,并已通过国家验收。”

如今,二二一基地已更名为“西海镇”,成为海北州府所在。宁静的大街小巷,图书馆、电影院、职工医院仍在使用,爆轰试验场、基地二分厂、地下指挥中心、上星站得到保护修缮,而当年创业者栽种的数十万株树木,已然枝繁叶茂。

一座高16米的纪念碑在原二二一总厂办公楼的东南角矗立,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名:“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碑顶上,雕刻着4只展翅翱翔的和平鸽似是诉说:一切为核工业做出的努力,并不是为了引起战争,而是为了保卫和平。

二二一厂的数万职工,落户至西宁、山东淄博、廊坊、安徽合肥等地,有些则前往四川绵阳继续效力中国的核能事业。部分迁出的牧民赶着牛羊,又回到这片肥美丰茂的金银滩草原。今天的金银滩早已不再是军事禁区,成为了海北州的旅游胜地。

“两弹一星”精神永续

在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中,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陈能宽、周光召、于敏等八位曾在二二一厂长期工作,“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孕育。

2001年,国务院确定原子城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原子城又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开馆正式对外开放。

东风二甲导弹弹体、国营二二一厂厂牌、专用球面车床,珍贵展品和图片收集自全国各地,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达到50万人,不少是曾经在此战斗的“核一代”“核二代”。

不仅“请回来”,而且“走出去”,纪念馆成立青海原子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自2012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宣讲342场,听众超过30万人次,让那段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光辉岁月走出原子城,走出青海,走向大江南北。

“原子城在服役的近40年中,共有14547人参加大会战,无论将军还是普通士兵,无论专家还是普通工人,都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其实选择了核事业,就是选择了隐姓埋名,选择了默默无闻……”

在上海浦东上钢社区,居住着40多户二二一厂的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宣讲团的深情讲述让“台上台下一起抹眼泪”。原子城纪念馆副馆长周广静回忆,在上海时有人找到后台,说自己就是宣讲提到的那位职工,有人则在视频里看到母亲照片,原来她是当年氢弹爆炸的零前报时员。

“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的足迹仍在前行,中国原子城的故事依然继续,一如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永远流传。

【爱上一座城】

记住那场“史诗般的迁徙”

连绵的夏格尔雪山,终年银装素裹,65岁的才福旦家在距离原子城近百公里的刚察县。

1959年深秋,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定后,世代在金银滩草原生息的农牧民面临搬迁。当时才福旦才五六岁,舅舅夏茸尕布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一任州长,也是德高望重的活佛。夏茸尕布自家带头,并挨家挨户走访牧民打消疑虑。

就这样,金银滩上1279户、6000余牧民,赶着15万头牲畜,响应号召开始了大迁徙。安置点位于门源、刚察、祁连等县,最远的有500多公里,最近的也超过100公里,还要翻越海拔4100多米的高山。“零下20℃的气温,牛羊因饥饿和乏力大量死亡,到达新牧场时很多家庭几乎一无所有。”

开荒的新生活同样艰难。草原上的牦牛没拉过犁,才福旦的母亲就被牦牛的犄角顶断了肩胛骨,被牛蹄踩伤了脚骨,但她没有一句怨言。

而那片金银滩草原,逐渐成为父辈深切的思念,成为才福旦遥远的向往。上世纪90年代,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才福旦回到二二一厂,眼前景象却让他心酸:厂区一派荒芜,厂房甚至成了羊圈。“这是牧民舍家为国的见证,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记忆,怎么就这样丢了呢?”

2003年,才福旦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提交议案,呼吁加强对原子城的保护,得到多方响应。在原子城纪念馆建设期间,他还捐赠了草原牧民的猎枪、藏刀、牧鞭、木碗等,其中马鞍还是舅舅夏茸尕布的曾经用物。

如今,才福旦倍感欣慰,金银滩草原上那场史诗般的迁徙,已经和那段核工业传奇一起,被珍藏进中国原子城的历史:“正如纪念馆的最后一个展厅的名字——‘共和国不会忘记’。”

【姐妹城】

中国两弹城

中国两弹城 位于四川省梓潼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是我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总部。1969年,院部机关从青海搬迁至此,1992年迁至绵阳科技城。

23年中,这里先后组织完成29次核试验的实施、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新一代武器研制攻关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杰出科学家及张爱萍、李觉等将军都在此留下足迹。至今,两弹城仍完整保有大礼堂、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栋60年代建筑物及防空洞、国魂碑林等众多纪念实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入全国100大文物新发现。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先后被命名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国“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等。

【时光轴】

1955年1月15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研制原子弹的决定。

1958年11月

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建设工程启动,对外称“国营二二一厂”。

1964年10月16日15时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87年6月

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撤销国营二二一厂的决定。

1995年5月15日

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

1996年7月30日

我国宣布暂停核试验。

1999年9月18日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2001年

原子城被列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

原子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