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街景
俯瞰昆明翠湖公园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交易大厅(左)和仓库(下)
杨道银查看花卉生长情况
特派记者 金旻矣 文 特派记者 周馨 图
云南 昆明春城
昆明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区,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东、南欧、非洲的前沿和门户。地处云贵高原,草木四季常青。下辖7区、6县、1县级市,面积21012.54平方公里,人口685万人。全市共有53种民族成分,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如果说,中国有哪座城市的别名让人一听就特别向往,那一定是“春城花都”昆明。
高速边,山坡上,一块块花田绽放着笑颜;花街上,花市中,一笔笔订单将鲜花发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有数据表明,全国每卖出10枝鲜切花,有7枝就来自以昆明为主的云南。
正因如此,“鲜花经济”成了昆明的重要产业和靓丽名片。
从古老的花街叫卖到新潮的鲜花拍卖,从粗放的大棚种植到精细的智能温室,从单一的种花卖花到融合旅游休闲,昆明的花市之“变”,正是新中国70年蓬勃发展的印证。以花为“媒”,如今这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边陲小城,已逐步发展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全国最大花卉市场
如果你见过昆明斗南花市晚上开市那一刻,你一定会感到震撼。
20时40分,几道卷帘门同时开启,花商从四面八方小跑着涌入,载满鲜花的拖车则如小火车鱼贯而来。10分钟后,原本空荡荡的大厅已挤得水泄不通。穿行其中,成捆的玫瑰、百合、洋桔梗、非洲菊堆成小山。而小众叶材如尤加利、龟背叶,进口花卉如澳洲帝王花等,也都能在这里找到。
“洋桔梗4元一小把,逢年过节要13元呢!”来自湖南的郭姐,招呼着客人。从业2年多,她天天在市场卖到凌晨一二点,随后去拖花直至清晨睡下,11点再起床接单、拼花。同样来自湖南的小伙左罗,则在花市中寻找着上好的百合。这位“鲜花买手”的微信中有近5000名顾客。
斗南花市中,有成千上万的“郭姐”和“左罗”,每晚用最传统的“对手交易”方式,撑起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鲜切花市场的交易量。“白天是散客市场,晚上是行家拼杀”是最精辟的注解。
种下梦想,才能收获奇迹。自1983年斗南种下第一支剑兰起,这里就在演绎着“鲜花故事”。上世纪90年代,斗南还只是一条花街,2018年这里鲜切花交易额就已达57.68亿元,69.87亿枝花卉经这里集散交易销往全国,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年来,斗南的交易量、交易额、现金流、交易人次居全国之首,花卉经济带动从业人员100余万人。
鲜花拍卖惊心动魄
如果说,“对手交易”讲究的是议价能力,那么惊心动魄的“拍卖交易”,拼的就是手速和魄力。六口大钟,快速滚动着每一批花的等级、台车编码、供货商编码、枝条长度、鲜花开放度和拍卖量等信息。场内,600个席位座无虚席,采购商的目光在大钟间紧张地切换,随时准备按下交易键盘,生怕漏拍自己心仪的鲜花。这里,是全国鲜花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我们采取‘降价拍卖’,圆盘指针开始滚动时跳出起拍价,停止滚动时显示的就是成交价。每天6名拍卖师决定着全国花卉市场的价格。”花拍中心综合管理部工作人员刘沿江自豪地介绍,平均每4秒钟就会有一批鲜花被拍走,日均350万枝鲜切花从这里售出。情人节、七夕节、“520”等高峰期,拍卖量更达到每天近千万枝。
何玉华在场内“抢花”快10年了。每晚6点拍完后,他会把花运去斗南花市摊位上连夜售出。在花拍中心,像他这样的在册购买商有3000多人,而包括农户和企业在内的供货商则有30000多户。
前方的拍卖正在进行,后方的物流更加忙碌,每一笔成交的订单都会在这里派货,300多名员工在为此服务。每天入夜,从斗南发往世界各地的鲜花,带着爱和祝福踏上旅程。
从只有3口大钟、300个购买商席位,发展到如今交易量仅次于荷兰的亚洲第一大鲜切花拍卖中心,花拍中心用了17年。综合管理部万部长透露,为了扩大业务量,目前中心正计划打造远程拍卖系统,预计年内投入使用。
将“花事”做到极致
从花街、花田,到花市、花都,昆明的“鲜花经济”越开越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春城打造“鲜花+”概念,力争将“花”这件事做到极致。
在斗南,游客可以和花进行全方位的接触。想购物,花店所需的花材、资材,一站式通通配齐;想吃喝,鲜花饼清香可口,鲜花宴以花入菜,鲜花饮品回味无穷;想学习,“花艺游学”正风靡,近20家花艺培训学校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服务……斗南花卉产业集团李昂迪表示,园区现有中小微企业2200多家,花卉经纪人上万人,就业人口2.4万人,全部建成后就业人口将达到6万人。
要成为真正的“花都”,会种花不稀奇,能种好花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建立花卉标准化体系,就是将“种花”做到极致的体现。
在晋宁区郊外的一处苗圃里,有一个3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由云南爱必达园艺科技有限公司管理。这里的花,高度相同、长势趋同,放眼望去,宛如阅兵式方队般整齐划一。据悉,温室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保证了植株高度相同、花期稳定。
去年起,昆明已有6家高端花卉企业对标荷兰等花卉生产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对部分高端产品的标准进行优化,达到了国际先进标准水平。此外,花拍中心起草的鲜切花拍卖通用标准等,也已成为了国家认可的行业标准。
在这些举措的促进下,昆明花卉品质有了很大提升。很多品种的花卉A级品均价达到E级品的2到3倍,成交率高出11%到37%。
打造世界春城花都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中,希望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千年古城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次年9月,昆明提出打响“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的城市品牌。
在很多昆明人心中,斗南等著名花市只是“春城花都”宏伟蓝图的缩影,“春城无处不飞花”才是他们真正的骄傲。
20年前的那场盛会,至今还给昆明人留下深刻印象。1999年4月30日,中国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修建的展园被永久保留。这是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主办的大型世界园艺博览会,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也带动了昆明城市建设,更使“花”成为了昆明的一张名片。
如今,走在昆明世博园中,雄伟精致的展园仍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却不再是昆明人赏花观园的首选。“20年前,大家排队去世博园看花。但现在,公园里、市区主干道上四季有花,到处都是景观大道,园外反而比世博园里更好看了。”出租车司机邓师傅说。
昆明人有本“赏花日历”,1月金殿山茶花、黑龙潭梅花,2月昙华寺玉兰花、捞渔河郁金香,3月圆通山樱花、郊野公园桃花,4月万溪冲梨花、螳螂川油菜花,5月昙华寺牡丹花,7月翠湖荷花,8月螳螂川向日葵,9月金殿桂花,10月石林格桑花……而在街头,校场路蓝花楹、环湖东路薰衣草、红塔西路冬樱花等也是每季的热点。
据《昆明市建设世界春城花都专项研究报告》,到2020年,昆明规划新建重点公园74个,对重要道路和绿地进行提升改造,重点打造一批景观线,打造“亚洲花谷”,创立国际花卉博览会品牌,使“赏花经济”进一步升温。
与花相伴的,还有那几万羽洁白的红嘴鸥。自1985年起,大批红嘴鸥发现了昆明滇池这一方净土,每年来此过冬,成为一景。海埂大坝和海埂公园里“人鸥相戏”的温馨画面,成了昆明又一张城市名片。
为了使红嘴鸥的觅食生存环境更佳,昆明对滇池进行着持之以恒的治理。去年,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均达到IV类,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库30年来的最好成绩。3600公顷的环湖生态湿地,也获得“中国最美湿地”的称号。
鲜花摇曳处,飞鸟相与还,绿水青山带给昆明的是宜居的环境和无尽的财富。2018年,昆明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1%,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春城花都”也越来越享誉世界,不仅荣获联合国第18届“国际花园城市”金奖,还在“2018世界春城”评选中排名全球第一。
【爱上一座城】
晒不到太阳的“甜蜜事业”
晚上9时许,40岁的杨道银来到刚开市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开启一天中最繁忙的时段。早上六七点睡下,下午一二点起床,一天只吃一餐饭,这种“晒不到太阳”的艰辛作息,源于他从事了一份“甜蜜事业”——花农。
9月末,晋宁区宝峰村半山腰的基地里,洁白的“安娜”绣球漫山遍野,温柔地散发着香气。“白的可以采了,绿的留着做永生花。”杨道银边弯腰查看,边回忆起当年的“与花结缘”。
老家安徽阜南的他,上世纪90年代末前往广东岭南花卉市场打工。2001年,他拿着一张手抄的斗南花市地址,独自摸到了这里。第二天,他花200元租下三楼一个铺位,开始进花并发到岭南售卖,赚取差价。
起初他的交易量很小,一般每天发3-5件货,每件约100公斤。随着订单的增多,他萌生了参与种植的念头。
2004年,他开始与农户合作种花,才知这是件苦差。“别看有些花从种到上花只需几个月,但前期选地、建大棚、通水电等都需要投入,开始三四年根本不赚钱。”他说,这些年也交了不少学费,比如施肥没施好,花都被烧掉了。某年大霜,打坏了约150万枝百合,红豆一夜变黑,他眼睁睁地看着快采的花全部报废。而一旦有了订单,为了以最快速度发货,他凌晨就打电话通知农户采花,一大早就得开车往返100公里来运花。
随着物流的完善、电商的兴起,斗南鲜切花“外运”的道路渐渐打通。走空运时,花材损耗率高达20%-30%,18扎多头西伯利亚百合发到北京,花价每公斤12元,运费却高达每公斤34元。而改用冷链车后,损耗能降到2%以下,广州等周边城市都可在一天内收到花,运费成本也降下许多。
如今,杨道银拥有约1500亩基地,散布在晋宁、玉溪、安宁等地,种有40多个品种,每天为斗南提供着一整个集装箱货柜的鲜切花,日均销售额约30万元。
昆明给了他机遇,也给了他“家”的感觉。“媳妇和孩子们的户口都在呈贡,以前感觉在漂,自从孩子来这里读书后,就稳定下来了。”这位“新昆明人”说。而昆明的好气候、昆明人的热情好客,也令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
如今,他正在考虑加强供应链整合,将传统订货模式引入平台上交易。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基地能进一步提升花卉品质:“鲜花采后是否能立即吸收到保鲜液?打包是否能更规范?标准能否做出来?整体提升了,花才能卖得更多、走得更远。”
【姐妹城】
花城广州
广州 地处亚热带,一年四季花卉常开,因此享有“花城”美誉。广州人种花、爱花、赏花和赠花的历史悠久。西汉时期,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就发现岭南人爱种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后,厅堂房内也都摆满了花。
汉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广州已引入海外各种花卉。唐代广州的花卉已全国闻名,并开始出现花卉买卖市场。清代,广州已形成国内首创、闻名海内外的“迎春花市”。
近几年,迎春花市越办越大,已成为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盛会,形成了花街总长数十里,几百万人同游花街的壮观景象。“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哂。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这首广州儿童歌谣《行花街》形象地唱出了广州家家户户逛春节花市的盛况。
【时光轴】
1951年3月
昆明市人民政府成立,设8个行政区。
1972年7月
成昆铁路正式通车,极大方便了滇川两省群众的出行。
1985年11月
红嘴鸥在昆明城区大量出现,成为昆明的一张名片。
1993年8月
首届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举行。至2018年,昆交会已举办25届。
1999年4月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69个国家和26个国际组织参展。
2015年9月
国务院批准设立云南滇中新区,这也是全国第15个国家级新区。
2016年9月
昆明提出打响“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城市品牌。
2016年12月
昆明进入高铁时代。
2018年11月
“2018世界春城”评选结果在香港发布,昆明排名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