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韩德
买书,曾喜欢到书城。豪华堂皇,各楼层书籍分专业,每层的“子目录”特色缤纷,人潮衣香鬓影。菜鸟入城,可终日不出。我却渐渐地不大去了。主要是想买的书常常没有。大书城里,小众的书少。
去书展,累。要买票,要排队。进入场内,会激动地买下根本不在计划中的书。提着沉,乘车累,放在家里占地方。摩肩接踵,有点像抢购紧张商品。偶逛老城厢某书市,“淘宝”味浓,不少人是来“捡漏”的。奋勇争先,那是拼体力的活儿。
而老书店们却暗暗地在“凤凰涅槃”,——说“蝉蜕”更加诗意。它艰难地从土里钻出,脱去裹着的皮,轻灵地倏忽飞起。它在枝头长鸣,吸清露,看四景,憋足了劲儿。还记得它在网购压力之下度过的艰难日子吗?蝉儿更生了。
到福州路一家崭新的老书局,精致、新潮、可人。该店的宗旨显然已不囿于书:“生命有限。阅读、书写和旅行使我们无限。”
它推荐“店选好书”:《傅雷谈艺录》《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它开设“梦的元素构成——女人一生该读的100本书”:《茶花女》《红与黑》《雪国》《飘》《悲惨世界》……
由书拓开。童趣园:“如果你拙于绘形,那就用彩铅涂鸦吧!让灵感出彩。”文具馆:“激发你的学习动力是设计文具的出发点。”书包柜则有“欧洲妈妈们首选的超轻量护脊书包”。咖啡座极温馨:“阅读,香茗,聚会。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段回忆。”
我在售笔区观看知道,选笔和穿衣服一样,不同的场合要携带不同的笔。重要的时刻用钢笔,而速记时,圆珠笔为首选……
对照想起改革开放前的书店,寒酸清峻。但,那时的营业员却是学问家。
同学的母亲就在新华书店工作,见到伊我头颈一缩像碰上了大教授。我十几岁时,伊竟要我看十册一套的《史记》。伊还叮嘱我必须“淘齐”一部“书”,就是零星出版的《中华活页文选》。每期一两张纸仅几分钱。说来不好意思,我并没有去买、去“淘”,却在学校垃圾箱旁的草地上,意外地拾到了一本。厚厚的,装订齐整。肯定是某位老师害怕被“扫四旧”而扔出来的。又实在不忍心把它丢进垃圾箱,小心翼翼地放在草坪上。我拾到了宝贝,阅读、珍藏至今。
现在我喜欢网上买书。网上几乎不存在缺货。可以定心比较版本、思考买家评语。还有几项乃网上特色:一是亲切。一上网店,它就呼您为“亲”,让人受宠若惊;二是不管几个钱的书,它一律恭维那是您的“宝贝”,叫人开心;三是随时可查流程。有次网上说:“亲,您的宝贝正从千里之外,跨越22个市,向您奔来。”体味了“天地一握”,又莫名地生出“宇宙洪荒”“日月盈昃”的感动。真是好书无脚走天下。
至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买书,是在1977年10月。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发布:大学恢复高考!消息一广播,我们吃午饭去的时候,激动得几乎把吃饭的搪瓷碗敲穿。为了庆贺高考这个天大喜讯的发布,我们几个老三届初中生,一起相约留下,在厂里食堂吃晚饭。每人两个搪瓷碗,再带上搪瓷茶缸。十来只搪瓷碗一下子都装满了菜,搪瓷茶缸都斟得满满的,啤酒翻着泡沫。我们第一次在食堂里把声音放得比老师傅们还大。举杯决定,到书店去买《数理化自学丛书》,哪怕通宵排队。买回来自学,明年去考。
在《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帮助下,我们陆续考上了自己喜爱的大学。我后来成了一名高级工程师。
每一个进入生活的人,总会给自己找个理由,不禁让人发问:生活果真需要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