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上艇,越看越美 名片,越擦越亮
第B01版:上艇特刊 2022-10-31

上艇,越看越美 名片,越擦越亮

章丽倩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同样是穿越了城市中心地带,同样是水道蜿蜒且河上多桥梁,与波士顿查尔斯河共享着一些特质的上海苏州河,它能成为又一项全球知名赛艇大赛的举办地吗?昨天傍晚,随着第二届上海赛艇公开赛(简称“上艇”)的圆满落幕,也许不少人的心中升起了新的也更长远的期待。

去年首届举办即赢得满堂彩的“上艇”,似乎从没人担心它会“出道即巅峰”。也是,在赛事组织更规范细致,赛事内容更多元创新,苏州河水质稳步改善,河畔风光连点成景的基础上,“上艇”这项申城自主品牌赛事的“剧本”理当节节走高。

中国赛艇协会副主席、“上艇”技术代表李建新认为,自去年创办便一鸣惊人的“上艇”,它其实给国内赛艇比赛的举办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虽然苏州河宽度有限和多桥梁的条件,让六条艇、八条艇同场比赛的画面不可能在这里出现,但这里有非常美的城市景观,有很好的观赛氛围,有配套的便利设施,市民们都会自发前来。所以,当初在把办赛地点定于苏州河后,我们对竞赛规则专门做了针对性的修订。‘上艇’的反响如何,两届办下来,大家都看到了。”

今年“上艇”的赛事口号是“艇力重燃”,旨在通过赛艇运动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凝聚城市能量,彰显申城魅力,以“上艇”助力上海提升“世界影响力能级”。

从英国泰晤士河上跨越百年历史的“亨利杯”皇家赛艇比赛,到美国波士顿的查尔斯河赛艇大赛,放眼世界,不少赛艇底蕴深厚的城市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赛事。说回上海,我们这座城市与赛艇运动也有着不浅的渊源。

早在1852年,黄浦江上就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赛艇会。1905年,中国第一家赛艇俱乐部——划船俱乐部在苏州河畔成立。1956年3月,当时的国家体委决定在上海、武汉、广州建立划船俱乐部,上海选定龙华港口镇为建部地址。1956年8月,上海从全市选拔了30多名运动员在划船俱乐部培训,他们既是上海第一批赛艇运动员,也是新中国赛艇事业最早的开拓者。如上种种都可印证“上海是中国赛艇运动发源地”的这句话。而今,“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和品质提升,则为“上艇”的举办提供了一个理想载体。

这回“上艇”开幕时,世界赛艇联合会秘书长文森特·盖拉德发来祝贺视频。他说:“上海是拥有悠久体育传统,特别是赛艇运动开展史的著名城市,连续两届上海赛艇公开赛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非常期待未来在上海举办的其他赛艇赛事。”实际上就在9月时,国际赛艇联合会代表大会已将上海确定为2025年赛艇世锦赛的举办地。

凭硬功夫拆解难题 不见不散不负期待

“开心得跟中了彩票一样”,当第二届“上艇”的办赛消息终于在10月11日官宣时,许多跃跃欲试的赛艇爱好者都不禁有了这般窃喜。原因无它,在疫情尚有起伏的情况下,每场大赛的举办都会较以往更具挑战。正因来之不易,所以当“上艇”启幕时,参赛队和参赛者们便愈加珍视这项年度盛会。

因为赛事对参赛队和参赛者实施了“酒店+赛场”的集中管理办法,所以这回他们的活动范围变小了。但从记者的现场采访来看,大伙对这一新规非常理解。

“特殊情况下办赛确实不容易。‘上艇’已经成为很多国内赛艇人一年一度的期待了,一比赛就跟年会似的。大家都忙着准备比赛和叙旧,所以哪怕是集中管理,影响也不算很大。”上海海洋大学赛艇队主教练、原中国国家队运动员孙健说道。

同济大学赛艇队舵手许灵辰则说:“本来一直担心比赛办不了,后来听到官宣消息,开心得跟中了彩票一样。因为防疫而多出来的一些环节,我和我的队友们都挺能理解的。”

本次,“上艇”组委会根据市疫情防控总体要求,制定完善了《2022上海赛艇公开赛疫情防控方案》。除较为常见的《健康安全责任承诺书》和14天自我健康观测表格外,赛事还实施“酒店+赛场”的集中管理办法,参赛队和参赛者在完成报到手续后不可擅自离开这一活动范围。而与之配套的则是,本次赛事的官方酒店较去年更靠近赛场区域,它与上下水码头间的车程仅约6分钟。

另外,赛事组委会在赛场区域各入口处均设置红外测温和“四码”(场所码、随申码、行程卡、核酸检测信息)核查通道。所有人员都是在持有24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的情况下,方能进入赛场区域。

以用心换放心,以细心得安心。“上艇”舞台上的赛道不止一条,科学构筑防控网,全力把控赛事风险,在这件事上,所有“上艇人”都齐心共力。

六十余载风貌易“一江一河”织锦绣

用苏州河边商铺经营者的话来说,每逢“上艇”办赛期间,来此休闲放松的本地市民会明显增多。“阿拉(我们)是来看看苏州河变化的呀,正好也看看比赛。在这里办比赛,风景特嗲了。”不少观赛市民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慕名而至的众多市民中,有一对银发夫妇在看比赛时显得格外专业,也格外投入。87岁的白植庆和82岁的陈竹君,年轻时他们都曾是赛艇运动员,并因项目结缘继而组成了家庭。而在运动员身份之外,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的白植庆还是一位高级工程师,曾任上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一职。

上世纪50年代末,忙于备战市运会、七城市锦标赛的白植庆和陈竹君,他们的水上训练地点就是苏州河。“当年我们在苏州河集训的时候,河水比较脏的。现在变得很干净了,两岸的建筑也变得漂亮了,希望这个比赛能在这里长久办下去,也希望我们国家的运动产业能够越来越兴旺。”

2001年,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公益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苏州河水质综合治理工程阶段性成果的一次展示,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两支校赛艇队在苏州河的江宁路桥至乍浦路桥段进行了一场比赛。原中国国家赛艇队运动员、现任同济大学赛艇队教练的周意男,他便是2001年时那场比赛的参与者(当时就读于交通大学)。在他看来,苏州河及其两岸风貌,在近20余年里也有了惊人的变化。“就是完全想不到,变化很大。所以每次来参加‘上艇’,我都一定会拍很多照片。”

上海的“一江一河”,它们记录下了城市的发展脉络,也承载着城市的未来发展之路。而从“上艇”落子苏州河开始,这项上海自主品牌赛事便也与城市的未来变得愈加脉脉相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