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民间市场升温,奏响苏河运律
第B03版:上艇特刊 2022-10-31

民间市场升温,奏响苏河运律

赛艇氛围居全国前列,上海为什么是“优等生”? 章丽倩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摄

裁判张野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摄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谈到国内赛艇运动的民间基土时,社会化俱乐部的寡与多是这支“温度计”上的有效数值。而今,就赛艇氛围来说,上海已位居中国大陆城市榜前列。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在本届“上艇”俱乐部组的比赛中,记者见到了原中国国家赛艇队运动员张野。他在上海划然赛艇俱乐部里已当了七年总教练,此番来到苏州河畔是为了带队参赛。当张野望着队员们在河道上击楫竞速的身影时,他想到的不仅是比赛,还有七年前刚来申城发展时的场景。

“2015年,当我们在上海找水域想办俱乐部时,很多人对赛艇项目感到非常陌生,为了得到理解和支持,我们经常需要花力气去介绍。感谢青浦方面的支持,后来让我们能在朱家角扎根发展。”张野回忆说,当他们俱乐部在2016年正式成立时,彼时沪上同类型专攻赛艇的民间俱乐部其实还没有第二家。“就算把当时中国大陆同类型的俱乐部加一起,估计也才三家。”

因志趣所向,张野和他效力的划然俱乐部成了赛艇运动扎入申城民间土壤的开荒一代,而他与同伴们的经历也正应了那句“万事开头难”。在走过了把亏本运营做普及、不确定能否熬过开荒期的前两年后,张野看到了好苗头的出现。“从2018年到2019年,上海的赛艇俱乐部明显变多了,一下子多出五六家。留意到民间俱乐部领域的人变多了。”在他看来,这个转折的苗头是由东京奥运会热度、国家政策面认可、市场选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后推动诞生的。

好苗头的出现,为张野和他的伙伴们续上了信心,再往后他们又收获了更实质性的惊喜——这说的就是创办于2021年的“上艇”。“毫不夸张地说,“上艇”的举办让很多关注赛艇的人都为之一振,不仅是上海的圈内人,还包括全国的。办赛水域选在了极具城市代表性的苏州河,是绝对的市中心,而且同时面向专业队、高校和俱乐部,鲜明的特色和高水平的办赛,这让“上艇”从第一年举办就打响了名号。从去年第一届开始,我就能参与其中,这也让我感到很有幸。”

如果你曾关注过第一届“上艇”,那么在见到张野的第一眼,没准会觉得眼熟。他是第一届“上艇”赛事宣传海报中那个坐在艇上笑着举起双臂、看向镜头的“封面人物”。同时,他还是第一届“上艇”裁判队伍中的一员,并且作为裁判代表参与了宣誓环节。

上海不偏科赢在总分

圈内人心里都有杆秤

在“上艇”的比赛现场,你能见到很多赛艇圈内人。他们之中,有的人是参赛选手,有的人是从运动员转为教练的业内佼佼者,有的人是从事体育研究多年的学院派专家,还有人则将爱好作为就业指引,成了行业新人……身份不同、着眼点不同的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将上海排到了中国大陆赛艇城市榜的前列。

什么样的城市能为赛艇运动的民间发展提供适合的基土?气候和水资源是两大先决条件。“再过一个月,上海的天就冷了,但再冷水面也不至于冻结,只要不冻结,我们就能继续下水。这是上海相比北方地区更适合赛艇发展的一个先天条件。”董俊杰以选手身份连续参加了两届“上艇”,同时他也是中国大陆最早一批接触赛艇运动的爱好者,已积攒了十多年经验。

气候对赛艇活动的影响,在这方面,此次虽未能来沪参赛却仍心系“上艇”的北京大学赛艇队的成员们深有同感。“每年大约有四个月时间,受水面冻结的影响,我们就只能做各种陆上训练来保持状态。”北京大学赛艇队队长任嘉豪说出了生活在北方地区的赛艇爱好者的痛点。

在原中国国家赛艇队运动员、上海划然赛艇俱乐部总教练张野看来,目前赛艇运动开展得较好的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长三角地区里,发展得比较好的都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像上海、南京、杭州都是这样。而像广州、深圳,它们在气候方面有一定优势,四季都暖和。北方城市里也有俱乐部想主做赛艇,但一年里有好几个月不能下水,俱乐部与会员之间的黏性可能会有影响。”

在气候和水资源两大先决条件的基础上,让上海从多座国内赛艇城市中进一步脱颖而出的,是国际大都市的底蕴和勇于迈出第一步的探索精神。“英国泰晤士河上可以办‘亨利杯’皇家赛艇比赛,美国波士顿可以办查尔斯河赛艇大赛,中国难道就不能在城市中心地段办一场气氛热烈的赛艇比赛了吗?事实证明可以的。‘上艇’就是成功案例,而从去年到今年两届赛事上那么多自发前来观赛的市民就是最好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第二届“上艇”才刚落幕,张野就和朋友们期待起来年的第三届了。

只夸“好看”怎么够?

“圈粉点”击中民众的心

“好看”“漂亮”“颜值天花板”……通常而言,这些词不太像是市民们在谈及一项体育赛事时会用上的形容,但倘若这项赛事是“上艇”的话,那就无比贴合了。不过,“上艇”的魅力,仅仅是赛艇与苏州河、与陆家嘴“三件套”相映衬的景观颜值吗?

在不少圈内人看来,景观赛事是“上艇”打出的一张明牌,其背后的作用之一是让国内赛艇大赛总往水域条件好但人气冷落处举办的旧思路有了松动。已经有许多实例可以证明,无论是竞技体育领域的大赛,还是面向大众的赛事活动,孤芳自赏、隐于深巷的模式与当代审美已渐行渐远。由体育中来,往人群中去,这成为了判断一项体育赛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

苏州河的水道,宽度有限且蜿蜒曲折多桥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想办赛水域。然而,它地处城市中心地段,自带了上海的地标景观,拥有极大的路人缘潜力,周边附带生活便利设施……这些优点加一块儿,足可抵消水道条件上的短板。并且从第一届办赛开始,“上艇”便在苏州河水域条件的基础上,量身打造了特别的竞赛规则。这也是一种积极谋求平衡的做法。

除了“好看”,“上艇”还“好听”——善于听取赛事参与者的建议,并且敢于自我挑战。在俱乐部组的比赛中新增单人艇项目,在高校组板块扩展出“高校争霸赛”的内容,这些都是第二届“上艇”的新尝试。

“本以为这事得等到三四年后才有机会,没想到‘上艇’这么快就新增了单人艇项目。我觉得,这也是一项赛事的责任感和探索精神的体现。站在爱好者的角度,我觉得在认真并积极听取反馈这一点上,‘上艇’已经做得比较到位了。”连续两届参赛的资深爱好者董俊杰感慨道。

“好看”又“好听”的“上艇”,它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俘获了大量参赛者、专业观众和路人观众的心,渐渐树立起了赛事口碑。这样的成功案例,可真希望多多益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