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营造城市体育水氛围“生态圈”
第B02版:上艇特刊 2022-10-31
高校赛艇缘何“受宠”?

营造城市体育水氛围“生态圈”

章丽倩

特约记者 胡其佑 摄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摄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摄

“上艇”设置了专业组、高校组、俱乐部组三个组别,但论起宣传力度和花样翻新程度,高校组无疑最“受宠”。高校赛艇的打造为何如此重要呢?通过近一周的走访,记者发现,高校赛艇不仅是校园里的那些事儿,更是上海城市体育“水氛围”中的关键一环。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从观众变校友队选手 毕业后成了星星之火

大学毕业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却未必是赛艇爱好的终点。从去年的拉拉队成员,到如今“上艇”俱乐部组的参赛选手,胡开丰、卜丹亚以及他们另外几位校友的故事,也让人感受到了高校赛艇的长续航能量。

举着醒目的“同济加油”助威牌,喊着声势不弱的鼓劲口号,来自同济大学的一支观赛小队兼拉拉队吸引到了不少观赛市民的关注。再稍多观察,记者发现他们不仅在为自家校队加油,也在为俱乐部组的一支队伍鼓劲。“这是我们的校友队,里面的选手基本都曾是校队成员,这回他们参加了俱乐部组的比赛。”同济大学体育部党委副书记、校赛艇队领队叶宇说,去年“上艇”举办时,这些毕业校友一边张罗着为学弟学妹们加油,一边就在盼着下回有机会定要参赛。

在同济的这支校友队里,胡开丰是主要发起人,并且在他与同济、与赛艇的过往经历中,如此“初代见证者”的角色早已不是初次扮演。“2017年同济赛艇队刚建立时,我是第一批队员,一直练到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最初的一年半,因为没了队伍、没了队友,赛艇氛围一下子淡了,所以几乎有一年半时间没碰赛艇。后来想想,就这么放弃爱好实在舍不得,而且还有不少毕业队员也是类似的情况,所以我们就渐渐建起了同济赛艇校友会。”

如今的胡开丰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也会琢磨如何把赛艇运动“推销”给身边更多的同事。在他看来,比起篮球、羽毛球这些传统大项来,赛艇在职工体育中固然还很小众,“但只要能把自己喜欢的运动介绍出去,只要能每多吸引到一个人,就是一份收获感。我愿意来当这个星星之火。”

这支校友队里的卜丹亚,她则是将自己的赛艇爱好从大学校园一路延续到了工作岗位上。去年毕业的她,如今是沪上一所国际学校素质教育部赛艇项目组的工作人员。“我大学时学的是传媒,因为有了这段加入校赛艇队的经历,所以我在进入职场时有了更复合的选择。”卜丹亚现在的具体工作,是在国际学校的赛艇项目组里负责策划和宣传。

同济赛艇校友会被建起来后,会内的毕业人士便开始相约训练了。通常,他们会将周六上午的6点至8点定为合训时间。“这也是延续了我们大学校队时清晨5点半训练的传统。我们中住得最远的校友,可能4点就要从家里出发了。”胡开丰介绍道。

专业与业余“破壁” 名师高徒互助益迎双赢

高校赛艇队,藏龙卧虎处。高校赛艇队的成员们之所以能在赛场上展身手,甚至还将这份爱好带到了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一定程度上确实应了那句“名师出高徒”。

如果将目前沪上开展赛艇项目的高校队的主教练们请到一块儿,这妥妥的就是一套“国字号”阵容。同济大学赛艇队主教练周意男、上海海洋大学赛艇队主教练孙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赛艇队主教练何翌,他们都曾是中国国家赛艇队的运动员,并在赛场上获得过许多优异成绩。

当竞技体育中的佼佼者们从赛场进入大学校园,他们既为学子们带去了专业的学习条件,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角色转换。如此专业与业余之间的有效连通,它所带来的成果自然是双赢。

“老法师”指路 真不止校园里那些事

在第二届“上艇”举办的整整四天里,每日的绝大部分时间,中国赛艇协会副主席、“上艇”技术代表李建新都是在设于原划船俱乐部对岸的工作区域内度过的。他不仅是中国赛艇界的“老法师”,也是自“上艇”创办阶段便在为赛事出谋划策的“上艇”见证人。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李建新很自然地就谈到了高校赛艇对项目整体发展、对城市体育水上运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所在。“从项目自身到相关行业,很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都可以经由高校赛艇板块来帮助消化。‘上艇’对高校组和高校赛艇尤为重视,道理就在这里,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牛津对剑桥,哈佛对耶鲁,赛艇运动是世界名校间争妍的一条特殊赛道,其历史可向前追溯百年。如今,“上艇”也有了这样的愿景:以传播赛艇文化为己任,搭建高校组专业赛艇赛事的交流平台。

对项目有初步了解的潜在观众,愿意为此消费的爱好者,拥有专业素养的教练,相关产业的从业者,以项目为对象进行科创的人员……在李建新看来,这些都是赛艇乃至其他水上运动想在城市体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的必要元素。同时,这也是高校赛艇的造血方向。

在去年办赛的基础上,本届“上艇”进一步丰富了高校组板块的内容,扩展出了“高校争霸赛”。其中,除了有陆上划船机与苏州河实战的联动外,还加入了各支参赛队网络加油投票的内容。在李建新看来,这样的展示和“吆喝”有助提升路人缘。

而在赛艇科创方面,据记者了解,沪上高校也有所作为。比如,结合赛艇爱好与自身专业,同济大学赛艇队的成员们可说是各显神通,近年来已有不少奖项斩获。在今年举办的第24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线上)中,划船器智能辅助训练系统团队项目进入全国决赛,获得全国二等奖。又比如,在2020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由该校赛艇队成员参与的“赛艇静水训练专用桨叶研发”和“赛艇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分别获得本科生创意设计组金奖和本专科生创意设计组铜奖。

当科创成果走入实际运用场景,当赛艇种子扎入城市体育土壤,大家对它们的未来便能生出更多样的期待了。

他们无法来现场 却是水上行业生力军

在为报道“上艇”做准备的过程中,记者认识了两位虽无法到现场观赛却对“上艇”格外关注的人。他们就是因校赛艇队经历而成为行业生力军的周硕和任玉龙。

当“上艇”的选手们在苏州河上破浪挺进时,在距离比赛现场约75公里远的滴水湖水域的春琏河边,四个月前刚大学毕业、踏入职场的周硕正处于一周中最忙碌的两天。

在喜欢上赛艇前,大学时就读于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周硕可不会想到,自己一毕业就会参与到一家桨板俱乐部的创建过程中,并成为俱乐部的业务负责人。“我现在的工作等于是把爱好和专业结合到了一起。因为拥有赛艇基础,可以触类旁通,所以我在水上运动业务的开展上,就比别人多了一些优势。”

据了解,上海海洋大学是临港新片区的产教融合基地。如今,不仅是周硕凭着赛艇所长对口就业,还有更多他校队的学弟学妹也在有所尝试。“就今年暑假的时候,还有人到我所在的这家俱乐部来实习。因为跟兴趣关联,所以他们显得更专业也更有干劲。”

任玉龙,他与苏州河赛道的距离则相隔更远。目前,他正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部教师的身份,参与该校仙溪校区水上运动基地的建设工作。

与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开展情况相比,国内大众对以赛艇为代表的水上运动的接触起步较晚。市场虽新,如今却有了星星之火。当越来越多拥有赛艇素养的学子由校园走上社会后,他们不仅会成为这片舞台上的新鲜血液,同时也会以自身之能力,进一步造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