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跟着节奏,先伸左脚,跨一步,右脚跟上……”近日,在长海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市光文化分中心的训练室里,一群帕金森患者跟着专业老师的步伐,跳起了恰恰舞。这是“帕金森康复训练营”为“帕友”新设计的训练科目,舞蹈经过改良,着重训练手脚协调性,让“帕友”在翩翩起舞中迈出稳步。
步伐稳了,手不抖了“扑克脸”能笑了
今年70岁的顾老伯身患帕金森病10年,参与锻炼已3年多,尽管家住虹口,每次到杨浦去上课,来回路程要3个多小时,但他硬是没落下一节课。顾老表示,原先症状严重时,他吃东西会呛着,走路会摔倒,在接触运动疗法后,他一直坚持到现在,“走路已经稳多了,说话口齿清楚了,能及时‘跟上’脑子反应。”顾老伯笑着说。
一旁的李老伯今年72岁,他展示了正在练习的太极功法操,“除了每周来上课,我每天早起做操,傍晚会外出走上五六千步。”老伯表示,坚持锻炼后,最大的变化是走路稳了,手不抖了,脸也不再是一张“扑克牌”。陪同李老伯前来上课的老伴刘阿姨也很感慨,“老伴和这么多同伴一起锻炼做操,现在话多了,人也开朗了。”
自2016年起,上海体育学院教授王震带领团队开始组建“帕金森康复训练营”,探索以体育为手段的科学干预,引入五禽戏、八段锦、抖空竹等传统元素,帮助帕金森患者减轻症状。此次,舞蹈和太极帕金森康复班是最新尝试,结合了先进的运动科学以及专业的舞蹈优势。“教学内容结合了多种舞蹈元素,通过大量的前后行走、拐弯转身、速度变换以及起停运动,提高患者的肢体控制能力、下肢力量、身体平衡性以及认知功能。”来自上体的带教老师介绍说。
体医融合
有望进入更多社区设点
“通过体育舞蹈实现对帕金森病的有效干预,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监测,通过不断分析和改进,找到适合改善帕金森症状的有效方式。”发起人王震教授表示,到今年,帕金森康复训练营已进入到第六个年头,除了康复训练营,还定期开展线上科普讲座和义诊活动,陆续已有千余名“帕友”参与到这一公益性的康复训练中,其中长期锻炼的“帕友”达三四百人。
“通过运用经颅磁刺激的电生理技术,结合功能磁共振影像的探测手段,在长期行为任务和综合性问卷的追踪下,我们的评估数据显示‘帕友’们不仅在运动步态症状上有明显进步,在睡眠及情绪等非运动症状中也有较大的好转。”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张剑介绍说,经过坚持训练,不少“帕友”在药量稳定不增长的基础上,动作灵活性及反应灵敏度大幅提升,运动区脑功能皮层连接激活显著增强,经规律锻炼后,整体精神面貌得到改善。
目前,针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干预处方研究,杨浦区探索出了校区、医区、社区“三区联动”的模式。杨浦区体育局、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联合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新华医院神经内科等单位共同开展,将帕金森康复锻炼营建设成一个“康复基地”。线下已在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和延吉街道、长海街道、平凉街道设点,除杨浦区外,还延伸到浦东新区、闵行区等其他区。
“我们团队有个‘百站万人计划’的设想,在每个社区都设置这样一个站点,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康复训练。”王震表示,下一步,康复训练营将积极利用高校资源,加强与区、街道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索“体医融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