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章
坐公交车回家,听见一位女乘客和电话那头父亲的对话。女乘客问父亲在干啥?父亲告诉她在家,同时又说想把自己的过往写成一本书,但不知道能不能出版。女儿对父亲说,只要您感觉值得写就写,能不能出版再说,还建议抓紧春节前不长的时间先写点出来,除夕吃年夜饭时让晚辈们模仿《朗读者》依次诵读。
听到这儿,我的心里突然明亮了起来。年夜饭吃什么?怎么吃?大有讲究。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老的忙累了身子,盼来的只是晚辈小辈换个地方摆弄电子产品,三代人之间说不上几句话的家庭更不在少数。不到除夕盼除夕,到了除夕怨除夕成了一种现象,原来年味最重的节日,倒成了最不待见的日子。
其实,现在对年夜饭期盼最大的并不是小孩,而是老人。谁都有老的时候,晚辈在过节时给老人们适度的“存在感”是必须的。把两个小时左右的年夜饭时间操持得温暖、开心并不难,晚辈可以争当这桌餐的“桌长”,先在朋友圈里交流可行的方式,然后把平时用在手机上的精力转化到对长辈的关心上,比如文章开头提到这位女士的建议虽不是自己的“原创”;还有,晚辈们的成长过程也有很多故事,也可以让长辈祖辈谈谈抚育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祖辈长辈也感受一下“获得感”和“成就感”。
物质生活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将大于物质。祝愿各家各户都能吃出有新意的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