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兴坤
订阅《新民晚报》三十余载,尤喜副刊。幸运的是从2014年开始,在“夜光杯”发稿。最值得回味的是去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前夕,写了一篇纪实散文《灵魂的归宿》,述记当年参加救援的医学防护人员在映秀渔子溪,悉心掩埋一具具遇难者的遗体,让逝者入土为安……
那是正值“5.12”十周年将至之际,我再次去映秀,雨雾中瞻仰地震遗址,专门到渔子溪公墓,表达对逝者的缅怀。5月11日那天,在去往重庆途中,我将这趟映秀之行告诉了报社的同志。编辑回复,嘱补写一段重返灾区的亲身感受。我倦意顿消,立即在大巴上边想边写,同时选了一组图片,用微信发送成功。第二天,我在朝天门码头首先看到“夜光杯”微信公众号发的稿子《灵魂的归宿——汶川十年,梦回映秀》及配图。此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山城,真真切切感触到编辑同志那颗炽热的心与汶川一起搏动。一路与我同行的同学,也为之兴奋,大家随即在“朋友圈”转发。后来,发现阅读、点赞4600余人,留言的大多表达对逝者的哀伤,赞扬救援中凝聚的不屈精神。湖北读者郭云山在留言中写道:“……十年前的今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落在了汶川,多少个家庭失去亲人,痛肝肠断,悲伤场景令人难忘。重建的汶川,已变成锦绣山河,那些逝去的亡灵,也感受到祖国的温暖。”而当年参加救援和掩埋遇难者的战友阅后,仿佛又回到救灾现场。我所在单位的三名年轻救援队员蒋宝贵、汪中明、史晶,都是在帐篷里宣的誓、火线入的党。他们感慨道:这场无情的灾难,让我们失了很多,也让我们收获许多。在汶川,我们读懂了什么叫不屈,什么叫坚强,用实际行动书写忠诚。
我与原成都军区联勤部干部、现已转业到地方
工作的贾志平,曾在一个工作组呆过。他读了《灵魂的归宿》,得知我又去了映秀,觉得没陪同我一起去深感遗憾。今年三月初,我们在京相聚,他至今没有忘记,地震那天第一时间接到我的问候电话。更难忘的是地震一周年前夕的绵竹之行。2009年4月中旬,我和单位几个同志出差到成都,大家念及战斗过的地方,还想到灾区看看。于是,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与绵竹市疾控中心协调联系,贾志平与我们同往。到了汉旺,疾控中心的领导安排防疫医生谢国玉当向导。沿着弯曲的山道,约行20余公里,便到了清平乡。沿途看到倒塌的建筑,仍是一片废墟,破坏程度不亚于映秀。这里的村庄,都建在山沟里,一片民房皆为泥石流掩埋。有座房子,只露出一筷子高的屋顶。在山腰堰塞湖旁,一位男子风尘仆仆向我们走来,握手问候。谢医生介绍说这是清平乡陈军乡长,正陪同市领导在村里调研。交谈中,得知陈乡长的命是捡回来的。地震发生时,他正好带车到了村口,山坡上飞滚下来石块,车翻人埋。当时一村民路过,见乱石中露出部分车身。他用力搬开石块,发现司机颈部被砸已身亡,坐在后座的乡长得救。从此,乡长认这位村民为“干爹”。
一路陪同,谢国玉给我们的印象,既有川妹子的泼辣和热情,又有成都女子的秀气,特别是内在之美。也许是触景生情,谢医生讲出自己的故事。她的爱人是当地开银矿的老板,地震发生时,她舍弃家里的所有财物,包括爱人给她买的貂皮大衣。惟一个念头,冲入防疫站,抱出一堆包括血浆在内的急救药,后来在急救中,挽救了不少生命。从此,当地人叫她“谢美丽”。
在灾难面前,人类为拯救自己,没有那么多杂念。灾难也是一场洗礼,人们的心灵得到过滤,灵魂得到升华,折射出人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