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志
42岁之前,我没来过青藏高原,总是对这片远离尘嚣的净土充满向往;42岁到45岁,我在果洛工作学习生活,切实体验了青海的神奇瑰丽;45岁之后,圣洁美丽的果洛将是我魂牵梦萦的心灵故乡。
2016年7月24日,为积极响应国家支援青海的号召,我从黄浦江畔奔赴青海省果洛州,有幸成为上海第三批援青干部中的一员。七月的果洛,正值格桑花烂漫的季节,大草原有如一幅山水画,天高云淡,群山迤逦,雪峰耸立,草原广袤,牛羊成群,美景应接不暇。
难忘初来乍到的兴奋后经受的打击。果洛是全国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的自治州之一,很快我就出现急性高原高血压,头痛、胸闷、气短、厌食、失眠等一系列高原反应接踵而来,每晚的呕吐成了必修课。三年时间,有人说我们已经适应了高原环境,其实高原反应一直如影随形,只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我感觉,适应高原三分靠身体、三分靠科学、四分靠意志,以顽强意志乐观面对艰苦环境,也许这就是“缺氧不缺精神”吧。
难忘孤独寂寞的夜晚里的万千思绪。在高原,我变成了“单身汉”,独守一盏孤灯,长夜漫漫,辗转反侧,低压缺氧,每天凌晨两三点钟才能进入浅睡眠是常态。难眠的夜晚,思绪万千。勤勤恳恳一辈子的年迈老父亲一直在牵挂儿子,而我却无法尽孝;朴实坚韧、默默为家的妻子,一人独自照顾十来岁儿子,而我却无法尽责;突然懂事的儿子知道心疼妈妈,通过自己努力迈进了心仪的初中,想着他台灯下埋头苦读的样子很是心疼,而我却无法尽爱。一人援青,全家奉献。
难忘藏区干部的勇敢坚守。长期工作在果洛的当地干部也不同程度地面对着高原反应折磨。有的同志长期失眠,有的同志在吃降压药情况下血压也只能维持在100/150,有的同志心肺功能受损,三年来,果洛财政已有两位同志因高原病离世。果洛干部长期坚守,一干就是几十年,有的家在西宁却只能几个月才回家看看,这些不正是“环境差作风不能差”真实写照吗?
难忘藏族同胞的质朴真诚。果洛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滞后、单一民族成分比例最高的自治州之一,当我坐着车行驶在颠簸难行的山路上,当我走进老乡简陋的帐篷里,当我看到大雪封山的场景时,我真切领悟到对口支援的现实意义。藏族兄弟的眼睛是清澈的,当我到“结对认亲”的建档立卡户家中唠家常,并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他们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眼睛里流露出真诚的感激,他们是在感谢党和政府。
三年援青,有说不完的故事,剪不断的情丝。圣洁美丽的果洛将深深植在我的心底,是我的精神家园、心灵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