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丰和
一次,朋友带她五岁的外孙来我家串门,闲聊中她叹苦经,说这孩子一天到晚静不下来,让他学啥都没兴趣。听她言此,我回头瞧那孩子,此刻正蹲在客厅的窗下认真地在画着什么,叫了他几声都没反应,原来他正聚精会神地在几张A4纸上画画。朋友说:这孩子尽瞎画。但我却不以为然,指着其中的一幅问他:为什么把人画得比房子高呀?他想都没想,瞪大眼睛说:人大房子才能造得高呀!我会意地给朋友一笑:这看似稚嫩涂鸦的过程,其中充满孩子的智慧和想象。而有的家长之所以看不到这点,是他们为孩子设计的“跑道”背离了孩子的天性,却又固执地自以为是,行吗?
其实,鼓励和引导孩子涂鸦,也是件颇有讲究的学问。这几年,笔者受邀担任新民晚报某社区版“教育天地”的编辑,每每接到孩子的画稿,常常爱不释手,身心会自然而然融入画里的故事,不能自已地学画里人物的一举一动,旁人见了不解,我却开怀大笑。独到的欣赏眼光,给了我不一样的享受和感悟。通过跟这些画童和他们家长的接触,我越来越清楚,孩子的“路”,要由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画”出来才平坦,才美丽。大人的引导要顺着他们的天性和童心,孩子如同小树苗,强拗易折。
我的一个小外孙女,还没来得
及上小学就跟着她父母、姐姐去了澳大利亚。不久就发现,她对“祖国”缺少概念,学习中文怕难还不感兴趣。对此,家里人都希望我这个当教师的外公能创造奇迹。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喜欢涂鸦,家里的墙上随处可见她的“杰作”,我于是眼前一亮计上心来。我教她画五星红旗,教她画天安门,教她画长城,画东方明珠,画长江黄河,她学得认真且一丝不苟。我们家没有一个学过绘画,但这并不影响陪她涂鸦,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现在,她画五星红旗,会边画边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画祖国的大好河山,边画边唱“春天的故事”……这种以画为“媒”的引导方式,迎合了她的童心童趣,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现在,她常常自豪地告诉小伙伴:“阿拉是中国人”,“阿拉上海有漂亮的黄浦江”。已经读五年级的她,仍然喜欢涂鸦,家里谁都可以把她画在墙上的“袋鼠”、“企鹅”、“外国小姑娘”擦干净,但就是不许你碰“天安门”的一砖一瓦,不许擦掉“杨浦大桥”上的任何一根线条。我知道,她心里已经有了祖国、有了理想、有了抱负。
看到外孙女在涂鸦中长大,我有时也会陶醉,禁不住给自己的“业余”鼓几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