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收视指南 广告 丁宁伤病成最大变数 王楠  我是个喜欢较劲的人
第11版:文体汇/人物 2019-11-10

王楠 我是个喜欢较劲的人

王楠解说世乒赛 直通赛 图 新华社

王楠含泪登上北京奥运会颁奖台 图 新华社

24个冠军,王楠是中国夺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乒乓球选手,但她说,自己“笨鸟先飞”。她是队友眼里的“铁人”,但她说,背转身后也有动情落泪的一面。在一家普普通通的咖啡馆里,41岁的王楠边等儿子放学,边跟记者聊起了往昔岁月。毛衣配长裙,再戴上一副墨镜,她享受着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生活。“乒乓球运动员的生活,就是一个圆,从起点最终回到原点。”

我有我的倔强

“我是个喜欢较劲的人,爱拿不同的点刺激自己。”王楠有她自己的倔强,这还得从她的第一次世乒赛之旅说起。

1997年第44届世乒赛,王楠初出茅庐。在上报名单时,她颇具争议,当时的焦点是“三王选两王”,三王即王晨、王楠、王辉。可以说,王楠在这几个人中并不突出,她自己也坦言是队里的5号选手。女团半决赛中,王楠和德国队的沙尔打得非常紧张,最后的决赛,她没有获得出场机会。尽管不比赛,但她还是要到现场观看,因为到得晚了,安保不让她进场,王楠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这次我上不去,下次我一定要凭自己的本事上去!”

凭着一股气,她在之后的女单比赛中过关斩将,站上了同“乒乓女皇”邓亚萍对话的决赛赛场。第一局,她给了邓亚萍一个下马威,不过毕竟还不具备跟邓亚萍抗衡的综合实力,“挣扎了几下我就下来了。”王楠笑言。后来,妈妈问她:“你和邓亚萍打,不紧张吗?”王楠说:“其实每场球都紧张,当站上决赛赛场时,第一反应是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对手那么强大,我又兴奋又胆怯,总之很复杂。”

赛后,邓亚萍告诉女队主教练陆元盛,如果王楠好好打,将在今后几年大有作为。

关于倔强的性格,王楠又讲了一件趣事。十五六岁时,有一次父母来国家队看她,遇到陆元盛说:“谢谢你对楠楠的照顾,她是个急脾气,请多多担待。”陆元盛这样说道:“在这里,对她好没有用,她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她才有发言权。”一旁的王楠,看了他一会儿,心底的声音是这样的,“我一定要打出来!将来让你主动来跟我父母说话”。

王楠告诉记者,陆元盛的这句话,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结果没过两年,陆指导再看到我爸,就主动跟我爸说:‘哎呀王老师,你来啦……’当时的我,特别有成就感。”

我有我的风格

王楠的技术特点,的确不像欧洲选手那样力量大、速度快,难怪徐寅生曾说她打球像“削面条”。但王楠自有风格,她靠旋转,找准时机和空间,打一个时间差,她需要一块自己能驾驭的球拍。

王楠笑言:“当时国乒队内,我算是红双喜的代言人了。”王楠记得自己是唯一一个从底板到套胶,从正手到反手,全套都用红双喜的。在套胶还没有诞生前,王楠也经历过自己灌胶的日子,大大咧咧的她,倒是并不在乎胶皮粘得好不好,“人家的拍子特别平整光滑,我的就跟捡来的一样,这边一个坑,那边一个印。他们都说我粗糙,我一点儿都不在乎,也不会嫌弃用备用拍”。

当有一天,红双喜开创世界之先河,率先推出了套胶之后,王楠喜出望外,“再也不用自己粘胶皮了”。再加上红双喜的技术人员跟着她,及时获得反馈,修改球拍的细节,王楠从此认准了红双喜。

在王楠的乒乓生涯中,外国厂商不是没找过她,但每次都被王楠婉言谢绝,“只要我认定的东西,就不会轻易换掉”。

当时为了对抗欧洲强敌,不少队员喜欢用进口拍子,他们没少嘲笑过王楠,“你这球拍就像鞋垫,发不出力”,甚至还有人说她就是老古董、落后。王楠我行我素,“我为什么要去跟欧洲人硬碰硬,苦哈哈地上去,费那么大劲,这不是我的风格”。

现在国乒,90%以上的一队成员,都使用红双喜的器材。前年,刘国梁见到王楠,对她说:“我现在发现这两年,‘狂飚’好用啊,外国选手都不适应。”

王楠骄傲地说:“当时都说我古董,其实我是时尚的代表。”手持全套红双喜,王楠的得意之作,就是打一个时间差,“外国人适应不了我,他们永远打不出来这里面的感觉,这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东西。要不傻不啦唧上去跟人拼力量,这跟人拎大锤没区别”。

如今,王楠将车库改造成了乒乓房,铺上红双喜的地胶,摆上红双喜的球台,让儿子享受乒乓的快乐,一如她当年选择红双喜的器材,自成风格。

我有我的强悍

“有时候能哭出来不是最痛苦的,哭不出来才是最痛苦的。”王楠自嘲,“大家都说我像男人,我自己都觉得像,因为那些经历,练就了我强悍的内心和思维方式。”

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女单四分之一决赛中,王楠与李佳薇再次狭路相逢,这次,李佳薇赢了,这让王楠蝉联奥运会女单冠军的梦想破灭了。在众人面前,王楠没有哭,她压抑着自己的情绪,“第一,不能哭,至少不能让她们看到我哭;第二,我不能影响张怡宁的情绪,她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不想因为我的失利给她带来压抑的气氛”。但其实,背转身后,她内心的苦楚,谁又能知道。第二天的双打决赛中,王楠如愿和张怡宁夺冠。

次年,王楠决定退役。她办理了大学入学手续,在北京找好了住处,准备在2005年乒超结束后正式退役。然而,国乒教练组挽留她,劝她坚持打到2008年奥运会。女队阵中,郭跃和李晓霞尚年轻,只有张怡宁比赛经验丰富,国乒需要王楠来带。教练的劝导,从人生梦想开始说起:“百年一遇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错过的话多可惜啊……”每一个字,都在王楠的心中激荡,北京奥运会,的确是她的梦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王楠又一次站上了女单决赛赛场,这一次的对手,是自己共处10年的室友张怡宁。赛前,她已经将行李打包,房间里只留了一张床,比完就回家。“你必须正视现实,老运动员总有一天会被新运动员取代,这是规律。”

最后一局时,王楠已经知道自己扳不回来了,一直在跟张怡宁磨,在场上一分一分去咬,哪怕多留一分钟,多打一个球也好,她享受着最后的赛场。

登上领奖台,王楠终于在众人面前落泪了,但那是满含泪眼的微笑,同胜负无关。“我觉得挺圆满的,为我的乒乓生涯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王楠说,北京奥运会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我付出了那么多,无怨无悔。没有让自己失望,也没有让别人失望。”

我有我的生活

7岁拿起球拍,30岁退役。原本王楠给自己设定的退役生活,是同乒乓说“拜拜”。但回过头发现,她的人生上半场,因乒乓而辉煌,那么下半场,乒乓依旧是她生活的一个支点。

她先是去北大读书,并在团中央工作了六年,随后生了两个孩子,辞了工作,将全部心思集中在孩子身上。她开始思考,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是否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乒乓成了王楠开启新事业的支点。她和朋友成立了“国球舍”,提倡亲子陪伴,并推行公益活动。将喜欢运动的孩子们组织到一起,家长一起参与,打乒乓、参观博物馆、夏令营……

同团中央合作的“小球大爱”公益项目,为外来务工人员的留守儿童捐助,迄今已捐助了1万多人。在做公益的过程中,王楠常常带儿子一起参与,“我们的孩子太幸福了,得让他体会一下别人的生活,培养爱心,让他知道什么叫‘来之不易’”。

王楠接下来的计划,是办一个乒乓嘉年华活动,以全民健身为载体。她已经联系了刘国梁,请国乒一起来助阵。

退去世界冠军的光环,王楠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普通的妈妈,普通的体育事业工作者。大儿子已经8岁了,他对王楠说:“妈妈,我不希望别人因为你是世界冠军,来跟我交朋友,我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和人交朋友。”本报记者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