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张静娴  幸遇贵人,岂敢不精进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 2019-11-10

张静娴 幸遇贵人,岂敢不精进

第七届文学艺术奖获奖人物系列(之七)

给弟子示范

年轻时《牡丹亭》剧照

伉俪情深

扫二维码,看张静娴寄语读者

◆朱 渊

张静娴,人如其名,贞静娴雅。一如她的生活,她的家,有条不紊、干净素雅。在秋日暖阳里走进上海西部,一处闹中取静的小区,宽敞的客厅、极简的布置,没有多余的摆设,但分外干净,纤尘不染。笑赞张老师必然是“断舍离”的高手,她却自嘲:“用老同学的话,家里这么大阳台,连根葱都不种,简直‘暴殄天物’。”

靠近阳台背光的位置,张静娴端坐在祖传的老式红木椅上,话匣子缓缓打开……聊了许久,发现至始至终,她都遵循小时候学戏的规矩,只坐三分之一个凳子。阳光在她周身勾出一道金边,她将生活的坎坷和甜蜜娓娓道来,脸上没有丝毫怨怼之色,只有过尽千帆的淡然。唯有说到艺术,整个脸庞都闪亮起来。眼前的张静娴,仿佛仍是那个婷婷袅袅站在教室里,笛音起就眼眸发亮的少女。

1 幸有“贵人”领进门

在成长岁月中,张静娴遇到过很多“贵人”。在那个讲究“家庭成分”的年代,她能走上昆曲这条艺术道路,就是有贵人们一路点灯指引,其中包括俞振飞、言慧珠、朱传茗等艺术大师和老校长周玑璋的帮助和扶持。

张静娴的开蒙恩师是朱传茗。虽然在课堂上是出了名的严格,但私下却十分疼爱张静娴。有时深夜下了戏,朱传茗会带张静娴去吃“夜点心”。从位于文化广场的老戏校到陕西南路淮海路口的美心酒家,是张静娴记忆中最静谧美好的一段路,老师给她讲戏说人生道理,到了店家还有美味的蚝油牛肉炒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真是日复一日繁重学习生活里最期盼的时刻。

在张静娴艺术生涯大门开启的时候,还有两位至关重要的恩人,就是两位戏校老校长周玑璋和言慧珠。1959年年初,12岁的张静娴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了上海戏校的招生简章,看条件说只要“五官端正、身材匀称……”便在得到爸爸妈妈的支持后,勇敢自信地就去了。初试很顺利,复试却意外落选了。少不更事的张静娴倒也没太把这次失败放在心上,回到威海路第三小学继续念书。6月,戏校再次招生,不死心的张静娴又去了,这回倒是顺利分进了昆曲演员班。张静娴一直以为,这段考戏校的经历,不过就是学艺生涯中的“小波折”,未曾想20多年后才知晓,这竟是因两位贵人帮着逢凶化吉才有的“小幸运”。

原来,当年初考戏校遭遇滑铁卢,并非天赋欠佳或技不如人,而是被“家庭成分”这道门槛给挡住了。眼见小姑娘“卷土重来”,报名表都差点交不进去,是老校长周玑璋大手一挥“让她报”,打开了第一扇大门。当然,交了报名表只是第一关,在校务讨论会上,“成分”问题又被抬了出来,时任副校长的言慧珠一锤定音:“既然业务成绩好,为什么不录取。”张静娴才得踏上艺术路。两位“贵人”的爱才惜才之举,分别是在时隔48年和23年后才被张静娴辗转得知。每每想到懵懵懂懂地从艺之初,有那么多师长曾默默地帮扶过自己,才让坎坷变坦途,张静娴就忍不住泪湿眼眶。“我想老师们都未曾特地告诉过我这些事,一方面是他们施恩不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年幼的我不要有任何思想上的负担,而是纯粹地去学习、去表演。他们那样一丝不苟、不辞辛苦地教导我们,终究也是希望我们能够继承他们的衣钵,撑起昆曲的未来。”

2 贵有默契源自懂得

张静娴真是难找,无论白天黑夜,手机永远无人接听;张静娴也容易找,无论白天黑夜,你只要往上昆的排练厅里去寻,十有八九她都驻守在那里。或是排戏、或是给学生排戏。得以数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扑在剧场和排练厅,张静娴直言要感谢生命里又一位贵人——丈夫李小平。

李小平是上海昆剧团的鼓师,也是张静娴青梅竹马的同学,从青春懵懂时就在一处,彼此携手走过青葱岁月、走过岁月流转,体尝过生命的高潮和低谷,也经历过生活的艰难和困苦。然而,李小平对张静娴,始终视作“掌上珠”,不论顺境逆境、荆棘或坦途,都尽其所能爱护她、照顾她,舍不得她吃一点苦。在家里,就是女儿也会时常嘟哝“什么都以妈妈为先,爸爸这样要把妈妈宠坏了。”确实,“什么都紧着张静娴,是家里几十年的老传统。”张静娴说:“倒也不是刻意有的规矩,但从结婚前谈恋爱时,他(李小平)就始终是好好先生,特别照顾我,结婚以后也从未曾改变。”

李小平对张静娴的体贴,是从很多小事上展露出来的。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多年前,某次《班昭》演出后台,等待张静娴下戏,却先等来了这位好好先生。或许是知道有戏的晚上,张静娴不会吃太多,他提着保暖壶来给爱人送夜宵,熬得稠稠的粥和几样精致点心,在小化妆台上一字摆开,映着化妆镜暖黄色的灯光,满满的都是爱。

和很多上海家庭一样,张静娴家里常年掌勺的大厨也是先生李小平,“买汏烧”他原本也是不会的,婚后主动跟着张静娴学,很快就“青出于蓝”,到后来反而是“师傅”退位让贤:“他烧得比我讲究,我乐得当甩手掌柜。”两人都从事文艺工作,刚毕业时,戏曲又是那样的光景,生活从来也是拮据的。张静娴记得新婚后,住在12平米的小房子里,煤卫都要走到外面,三九天里真是“冻煞人”。怀孕后,日子更加难过,李小平为免妻子操劳,总是抢着包揽家务,为给张静娴补身体,省下所有的粮票倒三班车去十六铺码头换鸡蛋。

就“爱戏如痴”的张静娴而言,生活上的照顾虽然让她感动,艺术上的提点则更让她倾心。细数当年也曾出过不少好苗子的昆二班,如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唯有张静娴。艺无止境,有她自身的努力奋斗,也有李小平永不缺席的“批评建议”。“伊总归是批评我的,老喜欢给我提意见,永远不满意的,有时候也蛮烦的。”说起家里的“批评家”,张静娴略带嗔怪,却又话锋一转:“不过我也知道,伊讲的也都有几分道理的,伊懂戏、要求又高。大多数时候都说在点子上。”

张静娴坦言,自己艺术道路上也遇到过不少坎,尤其是当年《班昭》久久没有开工,一方面担心仓促上马立不起来,另一方面也是在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就像编剧罗怀臻都等得不耐烦了,催促道:“张老师,你还准备等到猴年马月?”可是李小平却未曾有过一句怨言:“他既不说,你抓紧弄;也不说,你索性不要弄了,放弃吧!他知道我心里的纠结,也知道我在等一个时机。”

默契源自懂得,知根知底,所以不离不弃。

3 乐做别人的“伯乐”

正是因为这辈子遇到了太多的贵人,得到了太多的关爱和呵护,张静娴谨记当代昆曲人的使命,也想把毕生所学传给她的学生们。如今,她拖着病体依然奋斗在“传承”的第一线,就是为着不辜负老师们的殷切期盼,不辜负昆曲在新时代迎来的好时光。

两个月前,为着爱徒罗晨雪在城市剧院的演出,张静娴泡在排练厅整整一周,每日赶在早高峰前,就到排练厅盯着学生练嗓、练功,往往要到日落西斜方匆匆赶回家吃晚饭。有时候,晚上琢磨起白天的戏,还会拿出小本仔细记录,生怕事多转瞬就忘了。

去年年初生了一场大病,把家里人吓坏了,就连她自己也吓了一大跳。本以为,大病初愈,她会“老实”点,没想到她更卖力了,因为“越发感受到传承的紧迫感”。如今,张静娴的日程表以两小时为单位排得扑扑满。也有家人、同事、学生担忧提醒“不要太拼,劳逸结合。”每每这时,张静娴就会亮出自己新的座右铭——长寿的秘诀,就是“忙”!

总是感慨自己一生遇到许多贵人的张静娴不知道,其实在她的学生们眼中,她也是她们的贵人。跟随张静娴学戏二十余年的余彬,最敬佩她的认真:“老师教戏的时候很严厉,只要和表演有关的事,一丝一毫也不马虎。平时她给我们‘抠’戏,手眼身法步,一点都是错不得的。”而张静娴的习惯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不论是别人对自己的建议,或者是她看学生的戏,都习惯要把不妥之处记在小本子上。这样的“小抄”,张静娴有厚厚一沓,余彬、沈昳丽、罗晨雪都拿到过这样的“小抄”,她们称之为“秘籍”,私下里都说:“这是每次临上场前,哪怕再来不及也要抱的佛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