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敏
砚台,是中国人特有的文房书写用具,自汉代以降,中国文人士大夫用砚、爱砚、藏砚,并将文人情结与无限想象力以作铭的方式赋予砚台。而这一现象在清代以后,被推向了一个高潮。高凤翰与砚史、纪晓岚与阅微草堂、乾隆皇帝与西清砚谱,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文人藏砚及铭砚水平。这些高水准的系统性的砚台收藏的背后,离不开主人的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与诗情画意。而到了晚清,吴昌硕与沈石友合力打造的《沈氏砚林》,无疑宣告了砚台的收藏与作铭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此次朵云轩首次征集到一方《沈氏砚林》著录吴昌硕铭鹅形端砚,也是朵云轩拍卖历史上最高级别的砚台。
此砚雕成鹅盘卧状,转颈曲身,起眼凝视,颇得传神之妙,其嘴尖硬,其尾柔软,皆以简洁之法为之,中部大片为砚堂。此砚形简繁得当,温纯古雅,极富静谧意趣。砚色青紫,细腻润泽,并有鱼脑、青花等石品纹理。砚背有吴昌硕书文:“养墨池,作文玩,自写黄庭不须换,乙卯岁十一月,石友铭属吴昌硕书。”
吴昌硕和沈石友,一位是晚清泰斗级的艺术大师,一位是才华横溢的砚台收藏家。沈石友(1858-1917),原名汝瑾,字公周,因喜石砚,取石友别号,江苏常熟人。平生所作以诗为多,间治古文,有《鸣坚石斋诗钞》等刊行。沈石友对古砚之爱,使其经常让吴昌硕治砚、题砚、铭砚。沈石友去世后六年,其子将所藏158方名砚拓印成谱,集为《沈氏砚林》,共四卷一百部,成为收藏砚台领域的“石渠宝笈”。此砚正是被著录于《沈氏砚林》之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此批《沈氏研林》著录之158方砚,被沈石友之子通过钱瘦铁和唐吉生介绍日本近代画家桥本关雪担保,抵押给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上海分行做融资。而后家属投资失败无力偿还债务,几经波折,这批砚台终被桥本关雪赎走,悉数运回日本,成为白沙邨庄藏品。1944年桥本去世后,除自留二十方砚外,均于东京瑞芝堂释出,散落各地。此次朵云轩秋拍呈现的这方鹅砚即为著名收藏家林朗庵先生当年购得,如今这158方砚存世着寥寥,大多数散的散,毁的毁,亏得几位名家递藏,这方鹅砚才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自国内拍卖大潮开启后,吴昌硕铭《沈氏砚林》藏砚,偶有出现均带来市场关注与追捧,此次《沈氏砚林》之作首次现身朵云轩拍卖,无疑必将掀起一波吴昌硕热潮。
砚台是美的,它细腻温润,历久弥新。但同时它只是一个载体,更为不朽的是铭刻在其上的文字。古有王羲之爱鹅之经典故事,后有吴昌硕《沈氏砚林》取鹅砚作铭,传递的都是对于文字笔墨精神的向往,笔砚精良人生一乐,这方鹅砚无疑是爱砚爱书法之人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