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王珮瑜京剧清音会”初创,第一场演出在东方艺术中心的演奏厅,下沉式剧场里,不过300个座位也没坐满。而昨晚,上海大剧院千余人的大剧场里,整整三层楼的观众席满满当当,抬眼望去,最远处挥舞的双手几乎碰到天花板。
“清音会”的10年仿佛是王珮瑜京剧普及之路的10年缩影,有喜悦、有满足、有无奈、有两难,但唯一不曾有的,就是后悔。诚如她在接受专访时所说:“这事(普及)总要有人做,找到和年轻人的对话方式,培养新观众,我们步步为营,我们只能向前。”
问:都说你现在是京剧界“出圈”第一人,你觉得这是好还是不好?
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圈”本身无所谓好坏,而是看“出圈”的初衷是什么。就我而言,不论是参加《朗读者》,用京剧念白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或是上《奇葩大会》,以通俗的方式给没接触过京剧的观众上京剧课;或在《梦想的声音》中,以学院身份挑战歌曲《心在跳》,在《跨界歌王》第二季中担当评委……种种“出圈”的努力归根到底是为了推广普及京剧。
无论我以什么形式参加什么活动,我的身份永远不会变,我就是京剧演员王珮瑜;我的目标不会变,我就是要让你们看到京剧有多美、有多好。
问:你曾坚持自己不要太红,“粉红”即可,是为何?
答:红不红要看在哪个层面说。如果和影视娱乐明星比,我这点粉丝量只能算“小流量”,但若能“借力”京剧传播,那在京剧圈绝对是很可观的流量。时时提醒自己“粉红”即可,是因为若真的爆红,会有很多“身不由己”,人设、IP不能影响我的最终方向,也不能占用我太多时间。
问:“清音会”10年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答:京剧是国粹,它原本就该是个大IP。我们“出圈”传播也好,“破次元”打造也罢,是要让更多人看到这个大IP的价值。
其实现在的观众感受都很直接,你要吸引他们来看戏就要拿出足够吸引力,无论是演出内容或者形式,无论是戏好看还是人好玩,都要好玩好看才有关注度。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