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震
真正没有想到,在最讲究腔调的“上海滩”,风行起“扫二维码”了,此风刹也刹不牢。
老实讲,现在出门买东西,三种支付方式:现金、刷卡、扫二维码,其中扫二维码最没有腔调。首先语言就没有“腔调”:“侬扫我还是我扫侬?”这句闲话定规要问的。顾客和店家的关系变成“扫来扫去”的关系了,还会有啥“腔调”。中国字“扫”的第一要义是打扫的意思。记得小学毕业升初中的语文考题是《记一次大扫除》。放到今天恐怕要改成《记一次扫二维码》了。“扫”字自己也没想到如今“扫描”的用法大大领先于“打扫”的用法了。
其次是动作没有腔调。去小山东水果摊买了四只苹果。小山东看我摸出手机,“你头顶上扫一扫”,我一惊抬头,两张二维码纸板一绿一蓝悬在头顶心,赶紧眯起老花眼,点开屏幕对准蓝的一扫,马上问“26块是”?然后自己做账填好金额后,半秒不到干巴巴的命令来了:“立即付款”。突然喇叭里喊:“支付宝收到26元”。再看小山东已在招呼别人。拎起塑料袋就跑,“扫”完了就没你啥事了。谁还管谁的腔调?
年纪大的人,还是欢喜用现金支付,真金实银捏在手里,牢靠。什么虚拟货币好像就是没有货币,心里空落落不踏实。电影里常有人捏一叠钞票在手心里敲敲,蛮有腔调的。钞票在手,“老鬼不脱手”,不容易上当。记得1992年春天,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街上散步闲聊,迎面走来一个黑人兄弟,身高有一米九十多,膀粗腰圆,满脸堆笑。走近来,收起笑容,张开两片厚嘴唇,伸出那条红红厚厚的舌头。我们惊呆了,这要干吗?他招招手,又指指舌头,我们这才发现在那超长的舌头上嵌含着四五颗大小相同的钻石,原来是贩卖钻石的私贩。要价二百美元一颗。非常便宜。长期生活在南非的台湾朋友阿姚说,钻石不会假。我掏出了二百美元。争议在于,他要我们先付美元,然后他再吐出钻石让我们细看,我捏牢美元,要他先吐钻石。心想,如果给了钱,他把舌头缩回去了,要再掰开他那张嘴是不可能的事。最终钱还在我手上,这是现金交易“老鬼不脱手”的经历。这事如碰上刷卡或扫二维码可能风险会更大点吧。
要讲最有腔调,还是刷卡。设想一下,宴请亲朋好友聚餐,酒足饭饱后,服务员站在你椅背后轻声问“哪能结账”?“刷卡”。侬从西装马甲斜插袋中抽出卡,用食指与中指夹着,手腕一转,举到齐耳高,服务员小心接过,用小银盘托着轻步退出。不一会儿又合着账单和刷卡机拿来,照样轻声说,“请输密码”。密码是纯个人的,手指点触飞动之间把你好客豪义的风采演绎得完美无缺。不知谁说过“腔调是种享受”。
网上一直有人传扫二维码付款风险大,还举出不少“盗扫”的案例,害得不少老人“扫”起来有点抖豁。但我自身或周遭亲友们好像还未有类似遭遇。倒是刷卡风险我亲身经历了一次。十几年前,有一次去瑞士琉森旅游,在一家手表店里买了一块表。当时用信用卡支付,只记得店家的付款程序花了好长时间。回来后第三个月开始,连续三次接到在那家店消费的记账通知,三次金额近千美元。我马上通知银行,拒认此三次消费,并出示这三次消费日期我不在瑞士而在日本的证明。最后通过银行查证,完成了拒付。
如今移动支付给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也对传统生活方式造成不少冲击。对于人类来说,不要让新技术的使用造成富有人情味的有腔调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追忆。
因为有了付账的尴尬做底色,我们对诗歌的共识,就有了结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