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兆银
少年时光,如果家附近有桥,你一定会常常去桥边玩耍,那桥的模样会镌刻在你的记忆里,桥下的水会流淌在心灵深处。小时候我家附近就有这样一座桥。
那时的高郎桥是长阳路上的一座石桥,桥下的水是黑色的,没走近就有一股异味呛过来,偶有船经过,船夫匆匆摇橹,像躲避瘟疫一样逃之夭夭。少时别无选择,想看桥看河,步力所及只有高郎桥。人生在世,最可怕的就是没有选择。
我记得东端桥堍下是上海31棉纺织厂,中午时分,纺织女工从马路南面车间出来前往马路北面的生活区食堂吃饭,她们身上穿的白色围裙,形成一道好看的风景。高郎桥西端桥堍下有一家凭证供应木料的商店,我一次和父亲一起排队,待到大门打开,大家都抢着冲进去,我和父亲快步跑进去挑选到好木料。在回家的路上,父亲高兴地说可以打一个大橱。桥的西端还有饮食店、布店和沪宁戏院,我常去那儿看电影。
那时为了学雷锋,我和同学在高郎桥下站着,看见有人拉着装载煤球的劳动车过来,就上前帮助推上桥。有一次桥上也是围着许多人,一个小伙子不让姑娘离开,姑娘大声叫道,你住在兰桂坊,窗口对着高郎桥,我嫁过来要臭死我了。男的说,你是嫁给我,又不是嫁给高郎桥。看热闹的人都笑了起来……
中学毕业,我上下班都要骑自行车经过高郎桥。我拼命蹬着上桥,看都不看河水一眼,就匆匆朝桥下冲去。再以后,我搬离此地,不再有机会从高郎桥路过,渐渐都把它给忘记了。
其实,高郎桥很有历史,约建造于清朝嘉庆年间,名字由高郎庙而来。1871年,租界工部局在高郎桥竖立界石,被视为公共租界东北边界的一个界标。1911年,租界当局将跨越华德路的高郎桥改建为木桥,改其名为华德路桥,1924年又改建为混凝土桥,1943年,华德路改名长阳路,华德路桥也更名为长阳路桥。上世纪初以降,高郎桥周边发展迅速,成为热闹的住宅区和工厂区。
前阵子,我重游故地,这是时隔三四十年后我第一次端详记忆里的桥。如今,桥面已拓宽到6条车道,长阳路杨树浦港桥的桥名特别醒目,花岗石桥栏上有美丽的照明宫灯,两侧还耸立着莲花组灯。站在桥上朝南望,半圆弯形的兰州河已被拉直,原先臭河水变清,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流淌着,清风徐来。桥旁,有中老年人悠然地钓鱼,还有准新娘披着婚纱在桥旁莲花组灯下,对着照相机甜甜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