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娟
翻看微信朋友圈,映入眼帘的各地特色餐食总是超过了风景的篇幅。到陕西吃泡馍肉夹馍;到广东吃烤乳猪;到重庆吃麻辣锅......不论酸甜咸苦辣,奇形怪状,越是没见过的,送入嘴里越拉风;越是见过的,越唯恐不尝尝就落伍。
我从小就比大多数人挑食,归纳为“四不吃”——鸡鸭牛羊不吃,味道难闻的不吃,汤水浑浊的不吃,从没见过的不吃。列入此范围的食物,任凭旁人善意的引导,我自岿然不动。
由挑食而形成的慢条斯理,常触发老友们的猜测与误解。定期的聚餐,他们总是津津有味地咀嚼着佳肴,对沪上乃至全国各大网红人气餐厅也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在他们食指大动的间隙,我总能拾获几句逆耳的劝说:“别对自己抠门,平时买点吃吃”“钱要舍得用”……大概,他们眼中的我,就是对自己吝啬惯了,所以出门“吃不来”的那种。
午后餐毕,众人挺腰凸肚。有人满足地剔着牙,有人面色通红等代驾,有人打着饱嗝问张三李四们乘几号线回家。我往往不急着回家,经常独辟蹊径,去安福路看一场新排的话剧,或是到衡复历史文化街区阅读老洋房的前世今生……有一次索性携盎然的兴致前去商城剧院,随到随买,欣赏了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打道回府途中,微信叮咚作响。群里人听说我散席后还去参观荣宅,看芭蕾,纷纷投以动感十足的表情包:“侬劲道粗的”……
出于喜好而为之,贵也觉得值。我舍得为视听的饕餮埋单。然而,若关乎饮食的谈资一统圆台面,那么,我依然会被动地成为“不舍得”的那个。美食当道,谁叫我不是个“吃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