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春节了,科研人员并没有放慢脚步。在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里,不少课题组正紧张地开展生命科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的前沿研究。不过,今天起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年均开机7000小时的“鹦鹉螺”上海光源将迎来一次停机“体检”,光源二期线站工程也将迎来一批新设备。再次开机时,用户会感受到光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科研人员
设备先进 准确性好
“我们是2018年3月开始在上海光源开展实验,主要对一些新型配合物分子开展结构表征,以期进一步用于发光、催化和生物成像等方面的研究。”来自香港大学任詠华院士课题组的严亮亮说。利用上海光源,课题组已经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有的已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我们做化学的,结构表征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这做不好,那么后续就无从下手了。”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变化,严亮亮如是说。课题组每年要来光源两三次,这次他们申请到了48小时的机时。让他们感动的是,上海光源不仅设备先进,工作人员也很尽职尽责,即便半夜接到求助电话,也能第一时间赶来解决问题。“多出成果、多发论文。”严亮亮笑着许下鼠年愿望。
由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石墨炔是碳材料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单层或少层石墨双炔薄膜的控制合成是石墨双炔材料发展的核心问题。”北京大学刘忠范课题组第一次来到“鹦鹉螺”,在24小时的机时里,他们利用上海光源开展结构表征。“这里光的准确性很好,也能避免机体信号干扰。”
保障团队
管好“三代”研发“四代”
科研人员忙得热火朝天,上海光源的保障团队也没闲着。中央控制室里,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庆磊和同事们关注着大屏幕。“我们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确保束流的稳定。对直接影响用户供光的情况,比如光通量下降等,及时分析、处理。”上海光源的保障团队不分昼夜、不计寒暑,时刻监控电子束流的稳定状况,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分析原因,争取在影响供光之前解决。
“每次听到科研人员利用上海光源取得成果,我们都非常开心。”张庆磊说,“不断出成果,说明上海光源的贡献在不断增多。而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进步,正是由一个个成果汇聚而来。”
除了做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后勤保障,张庆磊和同事们也在展开第四代光源的研究。都说第三代同步辐射光能为科学家拍摄“分子照片”,而被称为“第四代光源”的衍射极限环与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能把生命科学带入“分子电影”时代,对生物活体细胞进行三维全息成像和显微成像。“从性能上来说,发射度是一个重要指标。发射度越小,同步光的亮度就越高。目前我们设计的新一代光源,与第三代光源相比,发射度要降1-2个数量级。”张庆磊告诉记者,“目前研究工作在稳步推进,我们也在等待时机,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程。”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