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各地两会讨论的热点本报记者徐程摄
毛丽君
“同心圆只有引发共振,产出效率才会最大化,而同心圆要共振,就需要策动力。”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上海市人大代表姚薇的“物理课”现场开讲。
姚薇代表说,在全国四大集成电路集聚区中,长三角处于领先地位,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2,产业链布局最为完善,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安徽省内各城市组成的集成电路产业同心圆已经形成。引发共振的策动力在哪儿?“打破壁垒、协同共享、互联互通”是她给出的关键词,这些词适用于规划设计、行政协调、信息服务、市场开放、人才流通等各个环节领域,只有“同频”,才能“共振”。
集成电路对于大家来说,或许并不是那么熟悉的产业,但姚薇代表说的这几个关键词却是全场出现频率最高的——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纲要》,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题审议会上,16位代表发言,为长三角交通、医疗、教育、产业等各方面深入推进一体化发展献计献策。
“长三角一体化”并不是个新鲜的话题,去年人大的专题审议中就曾设置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议题,然而今年专题审议的现场却有几件新鲜事,值得说道说道。
这场审议是本届人代会上人气最旺的一场专题审议。260位代表报名参加,创历年之最;来自市发改委、示范区执委会、市教委、市科委等15个部门的负责同志现场“坐镇”,听取代表意见、建议,9个部门当场回应。
按照惯例,专题审议代表发言时间一般限定在8分钟,难得的发言机会,代表们常常需要“抢话筒”,代表发言超时还意犹未尽也是常有的事。有意思的是,这场审议里发言的代表似乎非常“有默契”,发言重点明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时间基本在四五分钟左右,最短的代表发言仅用了一分钟。更有意思的是,在听了代表们诸多建设性意见后,现场回应的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热情高涨,也一度“抢”起了话筒。现场氛围热烈而高效。
代表说,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要先行,路要先通,要创新城际轨道交通新平台。市交通委说,2019年下半年,长三角一体化交通研究中心成立,把各方面数据统一到一个平台,做统一的研究。代表说,医疗一体化异地就医固然重要,但推动信息互联互通互认,提高区域内同质化的高品质医疗服务才是目标。市卫健委表示,区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互认方面,上海和南通已经实现,一体化示范区揭牌后,和嘉善之间的信息互通也正在推进,相关实践为区域一体化打下了基础。代表说,有趣的灵魂搭上高铁列车更快相遇后,文化交流也要跟上。市文旅局说,去年推动的乐游长三角项目,让四地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交融……
如果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同心圆,那么,代表口中的每一个领域就好比是其中一环,只有“打破壁垒、协同共享、互联互通”,才能保持同频,让同心圆共振效率最大化,而这已然成为大家的共识,上述的桩桩件件,都是上海在践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时交出的答卷。
当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不是上海“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事。这两天苏浙皖三省两会正在密集进行,“长三角一体化”的话题在各地两会的热度快速飙升。
江苏省政协委员李心合提出,长三角拥有普通高校457所,受行政区划、地缘优势、政策差异等因素影响,长三角高校间的协同发展意识和动力不强,协同决策机制尚未真正确立;大学教师、信息等资源也尚未真正互通、流动和共享。
为此,李心合建议,大学要突破现有行政区划,将整个长三角区域视为一个大学功能区;组建长三角大学协同发展研究院,通过资金扶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大学分步骤、分项目、分学科、分层次、多要素、多渠道、多形式实现资源互联互通、协同共享。
巧的是,这个建议和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润斌提出由上海牵头,建立区域高校联盟,整合长三角区域内高校科研力量,通过构建开放式的创新实验室,校企联合技术的成果转化平台等方式,完善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的建议“不谋而合”。
而这并不是个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很多话题和领域上,代表委员们都想到一块儿去了。想来也不奇怪,因为在谋划未来的共同发展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同心同力,让“一体化发展”这个同心圆同频共振,本就是“长三角人”心之所向、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