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大军中,成都小伙田斌正用运动相机拍摄vlog记录春运期间32小时火车站票回家的经历。虽然得全程站回家,他反而有点兴奋,觉得是很值得分享的“创作素材”。痴迷于视频创作,他说,虽然家人不理解,但还是会一直拍下去,因为这里有他的梦想。刘慧琴 摄
70岁的江西萍乡人林才生,挑着一根扁担从上海站出发回家过年。为了省钱,这根扁担由他自制,上刻名字和乡名,已伴随他六七年的打工生活。他说,扛着扁担,心里就装着家。司徒若辰 摄
48岁的内蒙古汉子牛万一将带着4桶泡面扛过40多小时回家路。牛万一和老乡5人共买了20桶泡面,决定火车上就靠泡面来填饱肚子。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从上海坐硬卧到沈阳要30小时,一共4顿饭,泡面平均五六块一顿,可以节约不少钱。”张剑摄
在沪打工的常州小伙小陆与其他返乡者一样,归心似箭地踏上回家的旅程。他的随身行李与众不同,是3个上海老饭店的年夜饭套菜半成品提盒,“家里的老人都喜欢吃上海老字号的特色菜肴,所以特地买了带回家让大家品尝地道的上海味道!”杨建正 摄
在上海火车站的候车室里,来自安徽阜阳的小王正在温柔地帮未婚妻扎头发。“刚好看到一个发簪,觉得特别适合她,就买了想试一下怎么给她戴上。”扎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头一次给女生梳头发的小王表示“太难了”。司徒若辰 摄
安徽阜阳人陈鹏鹏站在高铁车门口,笑得无比灿烂。他是一名快递小哥,每天要送出一百多个包裹,在高峰期间,这个数字要翻几番。他说双十一是最开心的时候,客户收到“买买买”的战利品开心,自己收入提升也开心,现在赚了钱回家过年更开心。陈梦泽 摄
在铁路上海站的候车室内,江女士正用保温瓶里的热水,加热感冒冲剂,她3岁半的儿子正靠在妈妈背上,连日的感冒让小家伙昏昏欲睡。“一个人带孩子挺累的,不过马上要去北京和亲戚团聚。”江女士还说,节后也许还能涨工资,生活有盼头就不怕累。陈梦泽 摄
老家在安徽宿州,现已落户上海的石先生每年这个时候都要乘坐长途汽车回家与父母长辈们团聚,家中的大宝、二宝也是随行的“开心宝”。小家伙拉着小拉杆箱,抱上“三宝”,一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杨建正 摄
扫码看2020春运候车室的故事
本报记者 肖茜颖
今天,2020年春运进入第11天,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早已突破1亿人次。一路拥挤、舟车劳顿仍挡不住无数中国人回家团圆过年的热切盼望。
回家的路有点长。在人头攒动的上海火车站候车厅,内蒙古乘客牛万一和4名老乡从浙江衢州搭了2小时高铁赶到上海。之后,5人要乘30个小时硬卧去沈阳,再坐10个小时客车才能到老家阿鲁克尔沁旗。为了应对超过40小时的长途,男人们备足了20桶方便面。而对54岁的龙加顺来说,腿伤让今年的返乡路有些不好走。撑着拐杖的他得独自面对20多个小时路程,包括坐2趟火车,倒2辆班车。但身在湖南的老婆孩子已来了好几通电话。老龙脱口而出:“再折腾也要回家,过年谁不想回家?”亲情,成为他的另一种疗愈。
回家的路些许沉。身高不到1.6米的温州女孩李婷一路带着四大包行李,年货成为“绝对主角”。在韩国留学的她为母亲、嫂子带了护肤品,“管用半年”,又给父亲带了不少茶叶。自己还特地买了几件新衣服,因为她怀念儿时每一个穿新衣的年。岁月荏苒,过年总缺不了仪式感,而传统已流淌进了青春的血脉。
回家的路暖洋洋。繁忙的春运,也提供“包邮”送客到家!1月16日13时08分,G7164次复兴号列车,从上海虹桥站驶出,开往安徽亳州南站。来自安徽阜阳的快递小哥陈鹏鹏和400多名快递员享受了一趟免费乘车回家服务。小伙子一年忙到头,每天平均要送出100多个包裹,“双十一”期间快递投递量翻番。但他觉得付出很值,并感动于这份来自社会的“春运爱心大礼”。芜湖视障人士王进则打算赶回老家为女儿过6岁生日,一路享受到最暖“盲道”。从他出门坐地铁起就不断地遇到热心人。一到上海火车站,他又被迎上的志愿者引入快速通道,直接带进心尚雷锋服务站的沙发座休息候车。发车前,还有工作人员细心地指引他登车。他透露,自己曾经挺悲观的,老闷在家里,后来在上海谋到了一份按摩工作,而这座城市的出行非常方便,还有那么多陌生人关心帮助他,如今“乐观多了”。不知不觉间,上海已变成很多务工者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