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愉的父亲在作画
扫二维码看精彩视频
这张照片是我在1980年夏天拍摄的。照片上戴着眼镜拿着笔,聚精会神画图的,是我的父亲张曦白,当时他62岁。拍摄的地方是我从小住的石库门房子,以前叫顺昌路永安里。
我们家一共五姐妹,我排行老三。那时我们住的房子在三楼,分前楼和后楼两间房。前楼朝南20平方米,有六扇大玻璃窗,光线充足。靠窗有张四方桌,这张照片就是在这个位置拍的。后楼只有8平方米,不过有个阁楼,本来是暗室,后来父母请人在东面开了一扇小窗。
我父亲生前是上影厂的电影美术师,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画图写字。我们家住的三楼有个晒台,休息天,为了让我们姐妹在前楼四方桌上写作业,父亲会独自一人到晒台上,将周围的风景画成水彩画。
我们家晒台东面远眺,可以看到海关大楼钟楼,在家还能清晰地听到它敲出的悠扬的钟声,西面可以望见老的锦江饭店,北面可以瞧见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国际饭店。以前有人问我们住哪里,我除了会说住在顺昌路永安里,还会很自豪地讲:“我们家可以看到国际饭店。”这些当时上海著名的地标建筑和老房子周围的石库门风景,都成了我父亲水彩画笔下的素材,记录了当时的上海风貌。
我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画画。记得小时候父亲教我画红萝卜,他会耐心地一笔一笔画给我看。父亲拿起水彩画笔,将笔肚蘸点白色,笔尖蘸上红色,一笔下去大萝卜模样就出来了。然后他在萝卜上加上青翠的三片叶子,下面撇上疏密有致的根须。寥寥数笔,父亲就将一个栩栩如生的红萝卜画好了,而我在一旁笨拙地画了好多遍,就是画不像。我父亲脾气非常好,站在旁边一点也不责怪我,耐心地一遍遍教我。每当我有进步的地方,父亲还不断地夸我。
现在的顺昌路永安里早就拆除了,变成了新天地太平湖,旧貌换新颜。新天地周边高楼林立,国际饭店也早就不是上海的第一高楼。我住的石库门老房子,留在了记忆中,但每当我看到父亲的老照片,整理他在晒台上画的水彩风景画,仿佛耳畔又传来那熟悉的钟声。
口述者:张心愉 文字整理:庄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