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研究结构工程和计算力学世界级大师,获得多国和多个国际组织的奖励总计25项,2004年以其姓氏命名了第17460号行星;他,是奥地利科学院院士,曾任奥地利科学院院长,还是德国工程院、美国工程院等20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院士,而他,最看重的是其中的一个: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今年,他又获得一项殊荣:在今年初举行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同济大学讲座教授赫伯特·芒(Herbert A.Mang)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成为获此荣誉的首位奥地利籍科学家。
“芒教授的创新始终与中国的高速发展相呼应。中国万千高楼、桥梁隧洞背后,有这个奥地利人的功劳。”芒教授的中方主要合作者、同济大学教授袁勇如是说。
翻开芒教授的履历,他主修结构工程,兼修数学。当数学与工程设计完美融合时,就诞生当下设计行业最常用的东西——设计软件。而这正是芒教授带给中国的一份大礼。1981年,芒教授以联合国特派专家身份首次来华,对世界银行资助项目“大型计算机主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他在中国各地传播有限单元法。在数学中,有限单元法是包含了一切可能的方法,不仅计算精度高,而且能适应各种复杂形状,因而成为行之有效的工程分析手段。上世纪80年代,芒教授推动了我国第一款有限元软件的研发。
当然,芒教授带到中国的不仅仅只有基础理论,还有工程实践。在参与同济大学负责的长江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等重大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中,芒教授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微观力学分析方法,有效支撑了相关的试验研究。
在近40年持之以恒的合作中,芒教授更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看到中国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的奋斗精神和科学素养,我当即就决定与中国建立广泛的学术合作。”芒教授回忆道。
第一次来中国,芒教授就把中方三名科技人员“弄”到了欧洲培养,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78岁高龄的他虽已满头白发,但为学生授课、与学生研讨、为学生修改论文,都是他在同济大学工作期间的重要工作。
记者看到一份论文原始修改件,纸上密密麻麻分布着红、绿两色的修改词句。页面左上角几行蓝色字迹,是芒教授给论文作者的留言:“这是一项有趣的研究工作,不过,这篇论文需要进一步提高。请到时将修改稿发给我。”落款日期是2019年8月3日。
芒教授的弟子张姣龙博士介绍说,学生给芒教授发去的邮件,总是在一天之内就会得到回复,学生的事在芒教授这里享有优先级。而且,芒教授特别注重对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打个比方,学生参与设计时,现在已经可以借助现成的有限元软件解决某个工程问题,可芒教授看重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最原创、最基础的东西——“这个软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基本假设是否适用于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改进”。
自1981年起,芒教授与中国联合培养了28名博士,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不少中国学者成长为学术领军人才;他与中国学者共同发表了125篇学术论文,占其发表论文总量的四分之一;他在我国20多地开设百余场学术讲座,直接受益学者、工程师超万人。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