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一周:新冠疫情在全球进入爆发期,东亚的疫情刚刚得到初步的控制,欧洲以意大利为爆点疫情开始逐步扩散,各国纷纷加强防疫措施;美国也在数据不透明的情况下逐渐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NBA暂停比赛、特朗普宣布暂停美欧之间所有旅行30天;仿佛一觉醒来,全人类都穿越到了疫世界。肆虐的疫情,让全球股市也是满目疮痍,美股道琼斯工业指数单周跌幅超过18%,罕见的熔断连续出现,全球各市场都齐声暴跌,惊呼步入全球熊市。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的避险资产石油和黄金也在下调,在疫世界的资本市场,是否还有安全的避风港?
A股市场在周二曾经走出一天逆势反弹,市场惊呼A股“独立日”来了,但之后还是转入下跌。很多投资者都有疑惑,A股是否能走出独立行情,成为疫世界下的资产避风港?
笔者认为,A股走出独立行情的逻辑和信心是存在的。首先,A股有“先发优势”,相对于后知后觉的海外,国内的疫情先发、先跌、先控、先复。国内疫情已经从防控走向有序复工,股市也经历过先跌后反弹的波折。疫情得到遏制,产业有序复工之后,存在我国经济基本面先于全球复苏的预期。其次,A股有一定的估值优势,疫情发酵之前,美股经历了10年长牛,估值处于历史高位,而同期A股维持在3000点附近,估值处于相对合理的位置,因此从回调的深度来看,A股空间有限。再次,A股还有政策扶持的空间: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下各国的货币宽松和降息已经持续了几轮,目前海外处于低利率环境,国内在去虚向实、稳杠杆的指引下,维持了相对稳健的利率水平,在使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冲疫情影响的方向上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政策预期提振了资金信心。
反过来看,A股要成为全球资产避风港的核心障碍,存在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我国无法独善其身。一是疫情对全球经济的拖累,或会影响国内产业的复苏。我国主要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上游,处于供需的供应端,需求端主要存在于国外市场,海外经济活动受到疫情影响而被抑制,会拖累国内制造业的复苏。二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中,我国不会独行。投资者们不可否认,在2019年的行情回暖之中,外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资金占比在A股也是逐渐提高。同样,在海外市场不断下跌之时,多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仍会影响A股,外资持续的流出正是A股资金面上的显著隐患。
在当前的疫世界,经济和资金风险偏好都受到了冲击。A股短期有独特的投资价值和投资逻辑,但中长期走强的条件还是离不开两点:一是经济基本面的复苏,二是市场流动性的稳定。因此在疫情发展未明朗之前,市场内外资分歧会令行情波动放大,投资者宜保持谨慎,低仓位操作,不必恐慌杀跌,也不盲目抢反弹。长江证券 陆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