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超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的道,是人生正路,或人生指南、道德原则。对于指导原则,必须时时刻刻遵循、遵守。如果言行与原则分离,原则成了好看好听却不能落实的空洞图画和口号,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好比目标方向是东,实际却像无头苍蝇乱飞,或西或北或南,那就没有目标方向了。
文中用了须臾一词,值得一说。其义为“片刻”,口语是“一小会儿”,很短很短的时间。须臾不离道,很难。有志者要做到,必须从《大学》中说的“诚意”做起。意念乍起,若为善,则可让其畅行;若为恶,则必扼止,不能自欺,让其侥幸过关。佛家讲动心起念,意在心念是思想和行为的最初源头,必须高度警惕。
接下来的两句话,今人理解不一。有人认为“其”是自称代词,说君子对自己没见过的物与事要戒惕谨慎,对自己没听过的物与事要担心害怕。也有人认为“其”是他称代词,说君子在别人见不到时也要警惕,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时也要担心,有所恐惧。从整段文字内容来看,后者的理解更加合理。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无主句。莫,意思是“没有什么不是……”。见,同现。两个短句说:没有什么事不是从隐秘到公开,从细微到明显。进一步说则是,隐秘之事不可能永久隐秘,早晚会众人皆知;细微之事不可能永久细微,早晚会发酵放大。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要特别小心谨慎。俗语“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成语“防微杜渐”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读《大学》时,已强调“慎独”。可以想见,学生子思全面接受了老师曾子的思想,并深受其影响,在正式讲述中庸之前首先强调了学习者的道德修养,特别是突出了“慎独”。
本文以为,子思写这段话是有目的的,意在说明只有时刻走在人生正路上,不离“道”,才能学习中庸,学习中庸才有意义。换言之,不在正道上的人不能学习中庸,学也学不到。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至德,最高的德。德者,得也。在人生实践中全面彻底觉悟,即为至德。至德再体现于人生实践,必是中庸。
我们亦可理解为,没有仁、义、礼、智、信这些普遍的道德基础,不可能达到更加完满、更加圆融、更加辉煌的精神境界。